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2009-10-30黎明
黎 明
摘要:在对国家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高职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专业特点、核心课程、教学要求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等的对比分析可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针对经济市场、小型企业和私企中、低层管理人员的需求为目标,克服教学中的弱项,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改;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niversity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generally university and occupation technical college have opened logistic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From various schools' teachers,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 the cor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request and the graduate get employed the direction and so on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be possible to know.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aim at the economical market medium, the Small business and private business, the goal is the primary superintendent, overcomes in the teaching the athletic event in which one is weak, consummates graduate's employability skill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from microscopic and the macroscopic two aspects in occupation technical college.
Key words: logistic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cor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reform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增多,原本由高职(大、中专学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现已在国内很多重点和一般院校开设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了。这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除了同学间竞争外,更受到同专业更高学历的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其就业面选择变窄,就业要求降低,就业率下降。鉴于空前的就业压力,要求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有更创新、更合宜、更灵活、更务实的方式,要求高职院师生们加深对我国经济环境的理解,加强物流人才需求的理解,培养出更适应市场、更广泛就业、更快展示自我才能的教育方式,这才是高职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否有发展空间的根本大事。
1高职院物流专业要有合适经济市场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和就业方向
以东部某国际知名大学、中部一般大学和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比较(见表1)。
高职院应以培养毕业生更快成为中、小型工矿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中的优秀基层管理者为目标。根据高职培养评价体系指标[1-2],培养的人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发现和解决问题、写作、创新等能力。政府领导和企业的高层管理者(CEO)们应知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其他实用专业相比是成本更高、时间更长,学校培养只是人才的起点,社会、企业工作经历培养更为重要。从一个优秀的最基层的管理者逐步提拔为高级管理人才更是一个锻炼、精炼、成才的过程。高职院培养的人才肯从最基层管理开始,实干、巧干就会成才。
2高职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特点
从表2可知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基本相同,只是对学生要求有差异。高职院核心课程教育有弱项,值得重视。
2.1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标准化不统一,理解会出现细微偏差
国家明确定义物流管理学科理论少,研究者对物流管理理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我定义,各种定义都存有细微的偏差,甚至由自我定义衍生出额外理论。企业招聘根据自己对物流管理理论的理解判断毕业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往往有很大偏差。物流理论标准化的不统一,会给毕业生带来困难。
2.2部分物流专业高职教材断章取义,误导学生
高职教材同本科教材相比,知识点少,理论知识阐述不全面,部分教材断章取义,从本科教材内节选部分内容。这样造成理论知识缺失,教材内容、章节不能衔接,学习起来难度增大,误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3物流专业学习成果不能立竿见影,人才培养时间长
物流管理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专业特长,需要工作以后通过后期的培养才能显示出专业特长,培养时间的不确定性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专业学习中,学生所研究的案例是既成事实的案例,案例分析目标为现已有一定名气和生产规模的公司,针对中、小型企业案例分析少。这些案例都已成“过去式”,现在分析的结论是当时条件下发生的必然结果,对现在研究只具有参考价值,结果只能是预测、估计可能性概率研究。培养出一名管理人才,仅靠对案例分析得出的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效益才是名副其实的。
2.4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
管理类专业的学费相对于其他专业要低,但培养出一名合格管理人才成本要远高于其他专业的人才,包括学校学习培养费、基层锻炼工作能力培养费、中层执行工作能力培养费、高层宏观决策工作能力培养费,后三种培养费要在工作中逐步付出。发展国家落后是管理落后,培养管理人才任重道远。
2.5培养条件难以满足,学生缺乏对专业足够认识
高职声望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实训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能在大型企业参观实习,对行业竞争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宏观了解。学生在中、小企业实习,了解的是企业运作。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认为简单的劳动不需要学历,复杂的劳动又没经验,心里感觉是什么行业都能参与,但又都不适合。
3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探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考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应该逆转专业弱项,从宏观和微观结合考虑,明确课程结构,满足教学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完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宏观方面考虑是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壮大,培养高级人才;微观方面考虑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要求。
3.1微观方面考虑人才培养
3.1.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自编教材,课程由理论延伸实用。高职物流管理应采用自编教材,教材编写的教师应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材内容按照企业实际运转流程编写,突出专业知识重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成教材编写全过程。大学生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对企业运转有了完整的理解。教师授课时还引导学生理论研究,强化教学效果。高职培养的基、中层管理人才的目标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课程教学由理论延伸实用。
3.1.2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丰富实践知识。培养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成本高,时间长,学生成为合格管理者变数太大。高职要为培养的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合格管理者没有实践就不能完善自我,就不能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学习舞台,有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学生转为创业者,会更加精于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学校向企业输出合格毕业生,减轻企业培训成本。
3.1.3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高职物流专业。现代企业对需要的人才不仅知识要有深度,实际工作经验,也要有知识广度,能担任各项工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应局限于运输企业的理论知识培养,应该考虑为其他类企业,为各类企业输出人才。如制造企业、零售企业、金融企业等。这些企业工作流程都包含有相关知识,如制造企业运作过程包括采购、生产内部物流、销售物流、资金流等环节都含有知识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经济学课程,物流管理专业没有开设经济学课程,学生无法得到充实发展。管理的目的就是为经济利得,管理过程伴随着经济活动,需要经济手段激励,管理与经济相辅相成。课程的多领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实力。
3.1.4案例分析和创新思维教学应该设置单独课程。高职案例分析课往往是专业课程内开展的。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一是专业课时间有限,无法安排大量时间阐明大量案例,二是专业课书籍案例大多倾向章节知识,三是没有系统的案例分析。设置单独案例分析课程,可以较为完整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查找案例中管理过程的缺失,提高思考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迸发学生社会实践激情。创新能力是作为一名管理者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在案例分析中查找问题,除管理者具有知识,还要求管理者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独立思维能力。
3.1.5实训课程是学生工作前的能力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高职实训课程不能开设在大型企业内,往往在学校实验室开展,实验室硬件设施受到经费和场地影响,实训效果不佳。一是实验室建立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模式,后期建设由于经费问题造成实验室硬件设施滞后。二是由于实验室场地原因只能模仿业务流程某部分,整个业务流程衔接模拟效果不佳。要摆脱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如定期安排学生自己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多点实习,轮换安排学生去实习单位参与实践;向大型企业购买实训时间。其培养经费不低于培养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
3.2宏观方面考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壮大,培养出高级物流人才
宏观方面考虑应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地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根据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通知[4]文件内容中可以了解到: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为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前顶岗实习;实施“双证书”制度。
3.2.1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合格人才。地区经济模式决定当地企业发展方向,影响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要求。高职应优化专业结构,开展特色教学,适应就业市场要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在难度、范围设置要合适,专业结构要优化,避免课程重复。专业的核心课程常运用数学,特别是运筹学知识解释理论知识点。考虑学习难度适当,教学不应纯数学理论知识讲述,以免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3.2.2采取“订单式”培养,选取优等生到培养单位实习。物流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是通过校企合作,按合同要求,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学生毕业后就业于该企业。这种方式减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毕业生需进行长时间培养耗费培养成本,也帮助高职院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现在一些物流企业与高职签订合同,在校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院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与企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企业需求人才相结合,创建自己管理专业品牌,抓住机遇发展。同时也为提高毕业生在毕业前顶岗实习探索出一条可行方式。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国家要求高职给予学生半年实习时间。学生实习找不到地方,学校又没有安排实习地方,大部分时间就耗费在找工作,没有达到岗前实习的效果。
3.2.3实施“双证书”制度,为毕业生指明就业方向,应当鼓励学生多考证书。“毕业证”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从业资格证”是即将毕业学生就业必要的“武器”。现在我国对行业从业资格门槛很高,没有“从业资格证”无法从事该行业。这是国家为提高行业人员总体素质,规范行业秩序,避免从业人员犯低级错误造成巨大损失而采取的措施。学生考虑自己专业方向多考“从业资格证”,帮助自己知识横向、纵向发展。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从业考试条件,为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力不断努力。
3.2.4培养专业教师实际能力,不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教师是学生专业入门的“引路人”,由于专业特点,对教师能力要求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对物流行业应了解,能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流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提高自身能力培养,不定期到物流企业学习工作,从实践工作中了解物流行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将这些新东西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逆转专业弱项就需要从微观、宏观方面考虑设定复杂培养计划,拓展专业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郁阳刚,田红敏. 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新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9):16-17.
[2] 蒋永贵,项红专,金鹏. 科学研究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60-64.
[3] 王海灵.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率关系的评估分析[J]. 物流技术,2008(8):57-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Z].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