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2009-10-29高秀香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7期
关键词:完善金融服务问题

刘 宇 高秀香 于 岩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的发展,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的路子,农业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完善

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农村金融改革十分重视,有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例如,在国家对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全方位审视方面,在资本证券市场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方面,理论界尚有若干未及注意的地方。

1 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我国的资源条件与气候条件等的限制,决定了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于城市状况的路径选择。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走的是土地集中和大农场的道路。这一模式不适应我国国情。我国农业基本条件是人多地少,而且,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比较稳固。因此,我国农业要发展,只能依靠单位土地上技术和资源的集约投入。就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言,农业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处于由生产、加工、交换组成的复杂农业产业链的上端。在科技水平的差距方面,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 左右,而发达国家是8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比我们高出一倍。经济是基础,任何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经济上的发展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的实现都和经济上的支撑分不开。“解决农业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破除二元体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就是说,农业要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在于资金投入,即金融支持。

提升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大规模投入使用新技术,提升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的积累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中国农业在整个世界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人力资本、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差距,都需要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而这一切取决于对农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从实践经验上看,农户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就可以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当资本投入提高后,农业的生产效率上升,农民的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农业的积累能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农民获得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将原本的独户生产,扩大到市场推广、销售和流通环节,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率,分享加工、流通等更高环节的利润,更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的技术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农户的合作水平、农民的市场意识也大幅提升,这些将会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由此可见,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农业金融支持,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在总的农村金融态势上,农村金融的弱势状态一直没有根本的改变。应当说,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金融领域全局上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主要发生在城市和非农领域。 据统计,我国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总市值,在2005年年末为3.12万亿元,而在2007年8月初已经增长到20.3 万亿元。而这一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果实,与中国广大农民和农村基本上是无缘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财富和资金流向在城乡之间分布的落差。

其次,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地区吸收存款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的网点等。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前些年,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试想,“拥有九亿农民的农村,要搞现代化的农业,要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只有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相应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现在这套金融体制,却每年从农村吸走几千个亿的存款,反而流向已经存款有几万亿元的城市。农村经济怎能发展?农民怎能致富?”统计表明,1978年到2000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净流出的农村资金达4519亿元;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7369 亿元中,65% 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这对本来就需要金融支持的农村地区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目前,这一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据估计,农村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正在以每年3000亿至6000亿元规模的速度外流。

第三,金融机构对农村服务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已经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东利润最大化成为其经营活动的核心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加其支农金融产品的类型,提高服务意识,把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与银行自身的盈利目标统一起来,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个新课题。

第四,农民的现代金融素质亟待提高。可以说,广大农民阶层的金融需求是巨大的;而农民的金融素质却相对低下。同时面对金融机构这样一个现代的金融体系,农民作为贷款申请者,谈判能力较弱,农民之间的无组织状态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弱势地位。因此,如何把农民分散的金融需求以某种方式转化为集中表达意愿的诉求,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 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强化我国农业金融服务的总体战略,应当包括宏观金融、中观金融、微观金融三个不同的层次。近几年来,理论界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探讨比较重视,但是存在着重局部轻全局、重战术轻战略、重传统金融轻现代金融的缺陷。笔者认为,现在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国家战略。

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应当把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纳入农村金融支持的战略体系中来。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至今已经18年了,但是,农村和农村人口基本上是隔离在这个市场之外的。因此,我们建议:第一,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应当有一定比例,无偿划拨给国家财政建立专项农业金融支持基金。第二,通过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募集专门为农民进行专家理财的证券投资基金,使广大农民分享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证券投资等相关金融知识教育,应当普及到广大农村地区。第三,证券市场印花税的一定比例,应当列入农业金融支持的专项财政收入。第四,应当扶持和鼓励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提供技术和生产资料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社会资金,壮大支农产业。第五,鼓励投资银行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开发和设计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产品,探讨资本市场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路径。

在中观层面,要疏通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和渠道。第一,鼓励各类银行机构进入农村,扩大服务网络和网点建设。第二,继续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明晰产权,消化不良资产,完善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形式和渠道。第三,要把目前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抽血”机制,转化为对农村和农业的“输血”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农村。第四,对农民和农户的储蓄应免征利息税。

参考文献

[1]何开荫.农村税费改革——牵一发动全身[J].决策咨询,2003(5),11~14.

[2]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4),7~21.

[3]李华著: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猜你喜欢

完善金融服务问题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