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嘉兴市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
2009-10-29冯林坤蒋莉华
冯林坤 蒋莉华
摘要:我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实施质量监督过程中,进行了工程质量监督体制的各项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使质量监督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质量监督的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优质工程,有力地促进我市建筑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质量监督
1 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经验
我市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坚持依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对建设工程实施强制监督,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代表政府在进行行政执法。基于这个认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坚持依法监督,一方面与政府主管部门办理委托文书,明确质量监督职能、任务、权力和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建设实际,制订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
转变监督方式,加大执法力度。我们在实施质量监督过程中较好地进行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原来仅对施工单位的监督转变为对各方主体的监督,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五方主体;二是从原来以检查实物质量为主转变为对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为主,辅以必要的实物质量抽查;三是从原来以项目为单位、定点监督为主转变为组织巡查随机抽查为主。通过质量监督方式的三个转变,使得质量监督机构有可能组织全市性质量大检查,不定期地随机抽查在建工程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节能方面的质量状况,掌握质量动态,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责成有关主体落实整改、复查。同时对建设工程的相关产品如商品混凝土、建筑材料(包括建筑节能材料)开展专项质量抽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质量治理。
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能。我市部分质量监督机构在机构改革调整过程中将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监督机构合并或合署办公,实行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督。在内设机构职责和人员配备上作了相应调整,监督工作既监管质量又监管安全,同时要求实施质量安全一体化联动,对工程监督检查时,采取质量安全一起检查,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提高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一部分重复工作,又能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检查次数,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开展建筑节能监督,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按照国务院、建设部和省市政府的要求,根据我市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建筑节能工作。一是参与起草制定建筑节能监管方面的规定制度有8项,使我市建筑节能的监管工作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二是开展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试点,推出一批省市级建筑节能示范住宅小区和公共建筑,通过试点积累建筑节能的经验和做法;三是强化源头管理,实施建筑节能厂家(产品)备案制和复验制,规范建筑节能产品的质量检验和采购使用;四是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五是做好建筑节能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宣传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及技术标准,同时对建筑节能的技术培训加强组织和指导;六是将建筑节能的要求列入质量监督的重要内容,在抽查、巡查过程中作为必检项目,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强化监理监督,落实质量责任。工程质量监督只能是随机的低频率的抽查,现场工程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理单位的工作质量和监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我们在实施质量监督抽查或质量巡查时,都把监理单位、监理人员作为必查对象,其工作质量和工作责任作为必查内容,特别是监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到位情况和质量验收签字情况作为必查项目记录下来,以落实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质量责任。
开展分户验收试点,维护住户合法权益。我市部分质量监督机构从2006年起先行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分户验收的面积已达到数十万平方米,在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质量的基础上,重点检查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对规定验收的项目和内容按住宅自然间进行全数检查记录,对存在的质量缺陷,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国家标准规范的,坚决予以整改,直至达到合格要求。从实施效果来看,既消除了以往竣工验收抽查的弊端,全面掌握了解住宅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观感质量,又提高了参加分户验收人员的责任心,得到了各方主体的认可,维护了住户的合法权益。
2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为加快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步伐,创新工程质量监督机制,转变质量监督工作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深化改革要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如下:
2.1 工作思路
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推进形成两种机制,紧紧抓住三个重点,建立完善四项制度,着力抓好五项管理。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推进形成建筑市场自我调节自我规范机制和建设各方主体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紧紧抓住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建筑节能三个重点;建立完善工程巡查制度、分户验收制度、信用诚信制度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着力抓好差别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质量投诉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和监督队伍管理。
2.2 主要任务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体制改革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才能自觉、主动、积极投身于这项工作中去。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正确认识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走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充分认识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就能增强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形势质量监督工作的内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自觉地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实施新办法。整合工程质量监督资源,建立统一的质量监督机构。工程质量监督制度从大的概念上讲,应该是施工图审查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对各方主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巡查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的总称。目前我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实体质量抽查巡查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执行上。我们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不断总结完善质量巡查制度。首先要明确建立质量巡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真正体会到这项制度是深化质量监督模式的重大举措,对政府主管部门而言,是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工作调研。其次在实施中要做好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周密的工作计划,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检测仪器设备,建立巡查专家等准备工作。第三为了确保巡查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摆样子,不走过场,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突出监督重点,逐步推行差别化管理。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质量监督力量的有限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必须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有所侧重,要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项工程都实施平均资源监督的思路,在工作方法上,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逐步推行差别化管理。
在工程类型上,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市政桥梁和中小学校舍等涉及城市公共安全的工程监督检查。在技术风险上,要突出对技术风险较大工程的质量监督,注意抓好技术风险较大的深基础、抗震结构、异型结构、大跨度结构等部位的设计、技术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的监督检查。在企业类别上,要根据不同企业和项目经理(建造师)的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动态确定和区分重点和一般监管对象,对其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督检查。
全面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是对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符合当前消费者对住宅工程质量的需求,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分户验收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把它作为落实各方主体质量责任,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减少质量投诉的有效手段,认真抓实、抓好。强化不良记录管理,建立两场联动机制。强化不良记录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与巡查制度相配套的重要手段,质量监督机构在巡查中发现的各方责任主体违法违规质量行为记录在案,并按规定进行公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有效保证巡查效果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