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更具时代性”
2009-10-29刘勇
刘 勇
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国家标准制定于1986年,沿用至今已经有23个年头了。23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公众的出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那么,新版的《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国家标准是在一个怎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相比于旧版的标准,新标准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标准所所长吕士健。
《驾驶园》:城市公共交通标志作为引导市民乘车、提示安全、方便出行等方面的符号,在公共交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请简要介绍—一下新、旧版标准的基本情况。
吕士健:旧版的标准出台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交通情况。最具有时代烙印的一个标志就是“禁止编织”,那个年代很流行织毛衣,经常会有一些人在车上编织,司机急刹车的时候织毛衣的人扎到别人的情况时有发生,“禁止编织”标志应运而生,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标志在修订的时候专家们讨论的比较激烈,毕竟这个年代,已经很少见到有人织毛衣了,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大家最后的一致意见是继续保留,因为在那些小城市和比较偏远的农村,织毛衣的情况仍是普遍存在,这些地方很多都已通了公交车,这个标志在这些地方有其存在的必要。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旧版的标准中的一些标志如“高架电车”等已经不再使用,而城市快速公交、跨座式单轨系统、磁悬浮列车等新的公共交通形式陆续投入运营,无障碍设施,自动售票,IC卡充值站等公交配套设施也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新修订的标准增设了48个一般图形符号和安全标志,增加了15个运营工具、站(码头)和线路图形符号,其中这15个符号都是与国际接轨的全新标志。
《驾驶园》:《城市公共交通标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修订的?确定各个标志的原则有哪些?
吕士健:标准尤其是标志标准,在实施的时候都要求有一个稳定性,这个东西一旦颁布,就不能朝令夕改,因为变更就意味着需要重新辨认,所以,旧版标准一直用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变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事物的出现给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带来了新的需求。比如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滑旱冰,有的孩子坐车的时候还穿着旱冰鞋,这样上下车的时候就非常危险,“禁止穿旱冰鞋乘车”这个标志就产生了。再比如,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宠物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有人却把宠物带到车上来,有的乘客怕狗,往往乘客间因此就会发生冲突,“请勿携带宠物”这个标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确定标志的原则就是直观、易懂。如果一个标志文盲能看得懂、老头老太太、孩子们都能看懂,那就说明它是成功的。我们在确定每个标志的最终图案的时候,易懂是最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们的标志在逐渐向国际靠拢,国外有我们没有的标志我们适当吸收进来,国外没有我们有的标志则是让它更具备国际通用性。“禁止吸烟”这个标志想必不管是谁都能看得懂,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国际标志之一。标志能突破区域性。被所有人接受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驾驶园》:新版《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国家标准有哪些特点?
吕士健:首先,通过修订,新版的标准更加易懂了。比如一杯饮料和一个汉堡的上面画一道红线,意为“请勿餐饮”,这个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新标志更具时代气息,快速公交、轻轨系统、磁悬浮系统等交通标志符号表示的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交通系统;第三,新标志更加具体明确了。在旧版的标准中,“老幼病残孕座席”标志只有一个,而新标准则将其分为老人专座,带小孩乘客专座、孕妇专座和病残专座4个标志符号。旧标准只有一个“严禁吸烟”标志,属于强制性的,新标准则将其分为“请勿吸烟”和“禁止吸烟”两种,前者是劝导性的,后者是强制性的;第四,新版标志更加人性化了。以前,外地来北京的游客坐公交时经常会坐反方向,针对这种现象,新标准就特别规定了车站牌必须标明车辆行驶方向和本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站名。另外,在具体展示方式上,新标志全部为中英文双语,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车站提供交通地图等^性化服务措施。
《驾驶园》:每一个新标准的出台都面临着如何被大众接受的问题,我国目前出台的许多标准大众的认知度还很低,您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熟知这些跟自己息息相关的标准?
吕士健:每个标准的普及推广都有一个过程,即便是在公共交通相对较发达的北京,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个旧标志都已经换成新的了。新标志取代旧标志是个必然,也许需要的只是时间。
在新标准的宣传上,媒体做了不少工作,电视、报纸、杂志上都对此事做了报道,在社会上应该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觉得,要想让更多的人甚至让每一位参与交通的人都能知道这个标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方面,我认为还是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这些标志,那么对于我国整体的交通环境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小学课本里就有交通标志的内容,孩子们愿意学,接受得也快,他们的交通环境就比我们好得多,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