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情深》的思想与诗意

2009-10-29贾根龙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思想电影 博爱思想 复调结构 诗意隐喻

摘 要:《红色情深》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隐喻“自由·平等·博爱”的颜色三部曲《蓝·白·红》之终结篇,电影所要表达的博爱思想通过复调化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来,并在具体形式和场景设置方面流露出富有神秘隐喻色彩的艺术诗意。

电影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视觉文化的到来,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经过电影大师们的不懈努力,电影才由最初的“杂耍”进化为纪录历史的视觉媒介,并成功跻身表达情感的艺术殿堂。但作为承载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有一个问题一直让电影人很纠结:电影能不能成为思想的工具?让抽象的思想变得具体可见,这简直是一个悖论!而这个太具挑战性的命题,对天才来说,却是个诱惑。苏联著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就曾自信地声称要把《资本论》搬上银幕,可惜功败垂成。有谁有幸能够成功?他须是电影大师,同时,他须是大思想家,须不停地探索,他就是被称为“深紫色的电影思想家”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用镜头对现代人所面临的复杂精神困境、道德冲突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进行了缜密、辩证的探讨,其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还有那润饰着绵密戏剧性的浪漫诗意,令世界影坛为之震惊,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大师的绝响:颜色三部曲之终结篇——《红色情深》(以下简称《红色》,其他两部简称《蓝色》、

《白色》)。

一、博爱思想之渊源背景

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悲剧的事情,欲望和仇恨撕碎了爱与文明。在冷漠的悲惨世界里,人们最渴望爱,也最容易产生和表达关于爱的思想。二战期间,时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童年,在那个满目疮痍世界里,本能会促使人到处寻找爱的阳光。在一个远房叔叔开设的舞台技术学校里,他发现了一个温暖的艺术世界,为了创造这样的美好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决定此生要做导演,他报考了当时最好的洛兹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被分派到国家纪录片工作室,大量的关于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拍摄经验和隐藏在内心的艺术理想使其作品风格逐渐形成:以纪实的客观镜头去构筑唯美的影像世界,并充满了道德思考的焦虑和悲天悯人的情怀。1988年,他应波兰电视台和德国SFB电视台之约拍摄了电视电影《十诫》,这个借助《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的十条戒律来探讨当代道德困惑的鸿篇巨制,为他奠定了“思想电影”大师的艺术地位。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前往法国,相继完成了再次轰动世界的颜色三部曲《蓝·白·红》。

欧洲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独树一帜,与他们的电影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蓝·白·红》秉承了高度关注人性这一文化传统,三部曲立意源自法国国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种颜色,电影从哲学视角对欧洲乃至人类生存境遇进行了理性化思考及视觉化呈现,表现出对人类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事实如此,当年那些最具智慧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们向世界宣称“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时候,是以社会群体和社会制度作为出发点的,那么随着现代社会个体意识日渐凸现,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在个体生活和情感层面是否普适就很值得思考。在这些普世原则已经得到制度化贯彻了的西方社会,个人的生存状态、内心的情感是“自由”的吗?处于现实社会各阶层的每一个个体能真正“平等”吗?“博爱”这一基督教的信条,能在“上帝死了”的时代里还继续有效吗?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自由、平等、博爱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应该是普适的,问题是这些价值如何实现。于是大师将他那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满怀同情和理解的目光投向了芸芸众生,将人类个体的精神困境用镜头加以还原和显现。《蓝色》探讨的是爱与自由的关系,思考“自由”如何可能;《白色》呈现的是爱与平等的悖论,询问“平等”何在;终结篇《红色》隐喻只有“博爱”才能解放自我,拯救世界。红色的博爱比蓝色的自由更重要、更真实,比白色的平等更完美、更充实。而这个终结篇的思想来源之一(原文学作品的作者)波兰女诗人维斯拉娃·斯齐波斯卡还获得了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人类的精神旅途中,总有一些光辉思想会邂逅相逢。

在《蓝·白·红》的整体创作思想背景之下,《红色》所要呈现的核心思想是“博爱”这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命题。影片描述的是一个偶然的交通事故使年轻的时装模特瓦伦蒂娜和退休老法官凯恩相遇,老法官因年轻时遭受爱情背弃而独居自闭,他冷漠的情感终于被瓦伦蒂娜的纯洁爱心唤醒。他们之间不是普通男女爱情,而是超越性别的纯洁的、崇高的博爱。瓦伦蒂娜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但同时也是潜藏的,也渴望被唤醒。电影中,瓦伦蒂娜练完形体之后,拿起一瓶水猛喝,而镜头借此对脖子和嘴唇这些富有女性青春气息部位的特写,表达的绝不仅是生理之渴,而是心理情感之渴,因为,爱是人的自然天性。这个经典的片段被贾樟柯在《三峡好人》引申为女主人公沈红不停地喝水,而且手里一直拿着矿泉水不放。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都渴望爱,每一个人也都有爱的基因,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深深地雪藏。老法官的冷漠其实是潜藏与呼唤,瓦伦蒂娜的青涩其实是热情与渴望。正如电影所期待的那样,激活每一个人的“博爱”思想,这个世界才有希望。

二、博爱思想的复调化叙事呈现

理解、认同一个高尚的思想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更难的是把思想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才是大师电影的价值所在。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种综合不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艺术手法的有机化合,比如音乐的复调在电影里就成为一种叙事结构和修辞策略。《红色》所要呈现的思想主调是明确的,但并不单纯,因为还有思想副调隐匿在主调叙事之中,巧妙的复调叙事结构而使这部仅仅90分钟的电影故事情节显得饱满而又有张力。除了瓦伦蒂娜和退休老法官凯恩之间隐喻博爱思想的主线叙事之外,还有九个副线叙事同时展开:(1)是瓦伦蒂娜,这个人物本身还有三条叙事支线:一是她和广告摄影师之间的交往、追求与拒绝;一是她和远在英国读书的男友米歇尔之间的隔膜、猜忌与误会;还有她和弟弟与家人之间的怜惜、亲情与挂念。(2)冷漠的老法官凯恩也有三条叙事支线:一是他年轻时和情人之间的背叛与被伤害的情感往事;一条是他与过往情敌之间的罪孽与宽恕;一条是他对邻居之间的监听与自检行为。(3)年轻的奥古斯特同样有三条叙事支线:一是他和女友卡琳之间的背叛与决绝;一条是他和瓦伦蒂娜之间住的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数次相逢却总未能相识的遗憾;一条是他和老法官之间,他审理第一个案件时便遇到与他考试和情感经历极其相似的老法官正在法庭自检监听的事件,他仿佛是老法官年轻时的影子,但他们却处在同一时空之中。

这么多的故事,这么多的人物,这部终结篇中的自由与平等、忠贞与背叛、报复与宽恕、爱情与亲情、偶合与隐喻等思想情节甚至可称是综合了《十诫》乃至《蓝色》与《白色》的全部道德命题。他们之间关系有的间隔暗合,有的相互纠缠,用镜头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讲清楚,绝非易事。大师以复调化的叙事结构和策略而得以讲得有条不紊。复调一:博爱的反题——即对爱的不信任乃至背叛,由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与各自对象之间的猜忌以及老法官凯恩和奥古斯特各自女友的偷情这几条叙事支线构成。复调二:博爱的副题——即对爱的信念、对罪孽的宽恕和对罪者的悲悯,由瓦伦蒂娜终因信念战胜了误会而前往英国见男友米歇尔、老法官凯恩对过往情敌的宽恕和瓦伦蒂娜对妓女母亲及吸毒弟弟的怜惜这几条叙事支线构成。复调三:博爱的正题——即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感的忠诚以及对他人的无私关怀,由几个主人公对小狗的态度以及瓦伦蒂娜对男友的忠贞、对老法官和垃圾桶前老女人的帮助这几条叙事支线构成。更为重要的是,复调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只由人物链接,而是有比较清晰的因果逻辑关联:自私的爱产生占有、猜忌和背叛,这些又导致了受伤害者的自闭、冷漠乃至堕落,这是博爱思想所面对的世界;而对生命的珍惜和怜惜以及对伤害的宽恕与对罪孽的自省,则是这个世界能被博爱思想拯救的基因。老法官凯恩的自闭和奥古斯特的冷漠皆因感情受到背叛,受伤害者是无辜的,他们都需要爱,他们被雪藏的爱的能力需要被唤起——是被拴在河边的爱犬那孤独的眼神唤起了奥古斯特对生命怜惜之爱;是希妲产下的幼仔那活泼的生命力和瓦伦蒂娜纯洁无私的博爱给老法官的心灵世界带来了爱的阳光。海难发生后,《蓝·白·红》里得主人公悉数出场,这一幕是全篇最绝妙的隐喻:只有有爱的人才能得以劫后余生。

不难看出,作为反题和副题的复调思想都不是多余的累赘,而是为了呼唤和呼应主调思想而存在的,复调是主调思想旋律是得以响亮的有力支撑,主调复调思想交相辉映,共同结构和演绎这部爱的交响乐章。世界为什么冷漠?因为失去了信赖;人为什么孤独?因为受到了伤害;在暴风雨般的劫难和困境面前,有谁能够安然存在?电影里只有有爱的人才能活下来。在人和上帝相互放逐的世界里,只有人类自己的爱才能解救自己,才能温暖世界。爱来自生命,爱创造生命,爱保护生命,博爱思想是人类自己燃烧起来的光芒,照亮世界才能感知爱的力量。

三、各种形式的诗意隐喻

《红色》的开场就充满了象征意味:各种频率的电磁波急速穿梭,看似彼此畅通,却充满了干扰的杂音,人与人电话声背后的思想是否能够沟通?这在后面的情节里真的成了问题。画面紧接着,在电话的一端正打电话却久久没有人接的奥古斯特和同一时间另一个空间中准备接电话的瓦伦蒂娜形成了一个平行蒙太奇。这样的开始预示着身在不同地点,素不相识的瓦伦蒂娜和奥古斯特之间在以后的情节中会发生丝丝缕缕的微妙关系。

正如片名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不仅隐喻思想和表达情感。在影片中,三种颜色更是充满了纯粹的形式美感,比如《白色》里反复出现的多明妮娜白色的婚纱;《蓝色》茱莉总舍不得丢掉的蓝吊坠和几次沉浸的蓝色游泳池;《红色》里更是将红色元素渗透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瓦伦蒂娜红色的巨型海报、街头的红灯、红色的咖啡屋、红色的轿车、红色的衣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铺陈中,将红色这个温暖的色调一再的重复,慢慢沁入视觉,化为美感。尤其瓦伦蒂娜和退休老法官第三次谈话时,金黄伴红的阳光从窗外慢慢照进小屋,这个完整的镜头实在是一个极为形式化的诗意隐喻:瓦伦蒂娜的纯洁无邪的博爱就是阳光,小屋显然是老法官因受伤而冷漠的心灵。虽然“红色”阳光运动的温暖画面仅仅持续了数秒,但其形式之唯美,已足以令人陶醉。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被认为既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又具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他喜欢观察生活的碎片,喜欢拍下惊鸿一瞥的生活点滴。他崇尚神秘的诗意,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些神秘的话,有隐秘不可以告人的一隅。这些惊鸿一瞥的生活碎片以及形式化了的神秘主义,也为这部电影平添了一些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颜色三部曲中都有一个相同的人物出现,就是一个弯腰鞠背的老女人,她每次出现都只有同一个动作场景:在努力地将一个空水瓶子往垃圾桶里塞。对于这个神秘人物和场景的设置,可以理解为宣扬环保主义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悲叹——也许这个老女人的今天就是那些漂亮女主人公的明天;这个老弱不堪的女人还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符号化的被拯救者,她的身躯和老法官的情感一样脆弱;甚至这个女人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客观的旁观者,是她和导演那客观冷静的镜头一起把颜色三部曲所营构的共时性的艺术世界现实化。这简直是个说不尽的符号,是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神秘使者,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隐喻。还有,影片最后一幕电视记者镜头下的刚获救的瓦伦蒂娜湿淋淋的头像竟与影片前半部分摄影师为她拍摄的巨幅口香糖广告海报如出一辙,实在让人浮想世界上的事件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暗合。女主人公瓦伦蒂娜的博爱内在之美更是通过其外在形象之美呈现出来,而模特的主要职能就是“呈现”美,这也是大师将抽象的博爱思想之美通过模特形象之美的展现而变得具体“可见”的诗意设置。从《十诫》系列起,大师不同作品中的角色们就互相印证,彼此联结,产生一种共时性。在《红色》结尾,颜色三部曲中的人物更是集体出现于一条沉船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艺术世界的内在呼应,也流露出他那富于神秘隐喻色彩的艺术诗意。

《红色》拍完,大师之意似乎已经阐明,之后不久,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便匆匆谢世。光阴荏苒,基耶斯洛夫斯基不苟言笑的表情或许已经模糊,但他留下的这些充满理性思考和终极关怀的唯美影像,仍将惠及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作者简介:贾根龙,山西大学文学院影视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与传媒研究。

(责任编辑: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