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
2009-10-29陶曷因
关键词:梅花 暗香 诗词 歌词 文化差异
摘 要:我国古典诗词和日本和歌中,以“咏梅”抒发诗人情怀之佳作颇多。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但是在和歌里的“梅”和古汉诗里的“梅”,其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古汉诗中,常常把梅花比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低落情绪,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在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却有不同的意象,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两国咏梅诗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差异。
梅花,不畏风寒,迎霜而放,骨气铮然的品格深受诗人的喜爱。中日古典诗歌中,以梅花为观赏对象,写其色咏其香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日本和歌诗人受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也创作了许多咏梅诗篇,在诗坛上占据翘楚地位。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在这部《日本咏物诗》里的一百三十三首咏花诗中,“梅花”是二十九首,占数量最多,其次是牡丹十四首,菊花十三首,而樱花只有六首。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虽然日本诗人在题材、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古汉诗,但各自的诗意和审美情趣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中国古诗和日本和歌中“梅”的意象进行尝试性的考察,从中窥视两国诗人对“梅花”的审美情趣及其文化差异。
一、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
古人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梅花香气沁人心脾,清新高雅的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翻阅历代中国的古诗歌,梅花似乎是文人墨客偏爱的素材,从六朝开始,诗人做诗大赞梅花的香气,如《玉台新咏》里陈后主的“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又如唐代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风香满枝”,宋代朱熹的“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等诗句,无一不是从捕捉梅花高雅的清香来赞赏梅花。说到歌咏梅花香的诗歌佳作,当推宋代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开放独占风情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神韵和芳香,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香”也成为咏梅的常用词语。如王安石的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疏影横斜事已非,小园日暮锁芳菲”等等。“横斜”的“疏影”,“浮动”的“暗香”,诗人使用巧妙的笔法,赋予了梅花姿态的立体透明感,“暗香浮动”让人感觉一种朦胧的姿色,“浮动”的香气,更为突出了梅花清幽的香气,孤高不俗的品格。
中国古代诗人对梅花的清香倍加推崇,咏其香气的诗句随处可见。如“暗香”、“奇香”、“飞香”、“清香”、“寒香”、“幽香”、“猛香”、“冷香”等词汇常常出现在诗人的名句里,尤其是“暗香”一词深为诗人所喜爱。如清朝蒋锡震的《梅花》诗:
竹屋围深雪,林间无路通。
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
在这首咏梅诗里,“梅花”一词并没有在诗中出现,却把梅花浓郁的香气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大雪围困的竹屋里,虽然无法走出林间,但可以闻到随风飘来的梅花香味。诗人用嗅觉代替视觉的手法,描写梅花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傲然开放的景象,更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在日本的咏梅诗里,咏其芳香的诗句也不少,为赞颂梅花的清香也同样花了许多笔墨。在《新古今和歌集》(春歌上39~54)的十六首咏梅和歌中,都是吟咏梅花香的,其中有几首与朦胧的春月夜联咏的诗歌,很接近林逋和蒋锡震诗句里“暗香”的表现手法。另外,和歌里的“胧月”和林逋的“月黄昏”不是如出一辙吗?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一下其中的意蕴,《新古今和歌集》(春歌上40)这首和歌的中文大意是:
漫天梅花飘香,雾霭依稀缭绕,春夜月色朦胧。
这首和歌写的是梅花清香飘散在朦胧春月夜的美景。这种构思和林逋《山园小梅》里“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不是很相似吗?还有《古今和歌集》(春歌上41):
春日夜幕落,梅姿被遮挡,清香留不住。
梅花开得那么烂漫,可是眼睛却看不到。即便如此,香气不是不能掩藏的吗?“暗香”飘散在朦胧的春夜里,日本人喜欢朦胧的美,赞赏暧昧,主张含蓄。因此,中国古诗中出现的“暗香”特受日本歌人的欢迎。
在日本和歌中,以“梅花飘香”、“春夜月色”的组合来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句枚不胜数。可见日本诗人在取材、构思、用词上都借鉴了古汉诗。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又显示出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形式上体现日本情趣和日本风格。
二、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
笔者发现,日本人尤其喜欢用“梅花”与“衣袖”、“梅花”与“胧月”、“梅花”与“黄莺”的组合手法描写梅花香,可谓是日本和歌的特色之一。从《新古今和歌集》里便可以找到许多用“衣袖”与“梅花香”的诗句。让我们看看出现在《新古今和歌集》里的两首“梅花”与“衣袖”搭配的和歌。
梅花清香绕袖来,春日月光映楼台。(44)
梅花清香阵阵飘,春夜往事涌心头。借问春月何处有,只见月光映袖中。(45)
以上的诗句把梅花的香气和衣袖联系在一起,诗人用衣袖触梅,衣袖传梅香的方法来描写梅花,可是在狭窄的衣袖上怎能体现梅香在空中飘散的情景,比起中国常用“风”、“雪”与梅花联咏,表达梅香不染尘俗的高雅品性逊色多了。这也许和日本人居住于狭窄的国土,难以想象辽阔的天空、原野等地理环境有关。从这种诗词的搭配也可看出和歌局限的一面,不够洒脱。不如以月夜来衬托梅香的写法来得超逸脱俗。
月色,给人无限浪漫的遐想,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月光总会给人或悲或喜之感。因此,在咏梅诗里,诗人用月光来咏叹梅花香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咏梅诗里月和霜都可以作为梅花的陪衬,在月光下更显出梅花的风姿。在冷霜下则显出梅花孤高的精神。比如这首和歌:
朦胧月夜,花姿模糊,只闻此香,知晓白梅。(《古今和歌集》春歌上40)
简单的诗句,却描绘出月夜下的白梅与月光融合在一起的美丽景色,虽说看不清梅花的英姿,但是花香却能令人陶醉。
日本歌人除了以上用“梅花”与“衣袖”、“梅花”与“胧月”的笔法以外,笔者还发现和歌在描写梅花绽放时通常会联系到黄莺,在日本《万叶集》第二卷里收录的三十二首咏梅诗中就有八首以“梅花”与“黄莺”联咏的和歌,占据很大的分量。让我们品味一下这类和歌的含义吧。
庭园梅花落,竹林黄莺啼。(《万叶集》824)
梅花枝头藏黄莺,春天来临悦耳鸣。(《万叶集》827)
在和歌里,诗人描写了竹林里的黄莺为惋惜梅花凋零而啼鸣,这与民族文化不无关系,日本人酷爱大自然,有很强的季节感。梅花和莺在和歌里都是春天的季语,是早春的象征。莺啼梅枝,春天来,由此成为和歌诗人爱用的歌词。“莺”在日语里除了指鸟类外,还引申为歌喉好的人。或者是容貌美丽的女子、飞黄腾达的男性。因此,在咏梅和歌里,“莺”与“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点明了季节,而且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而中国的诗歌却从未把梅花与这种鸟联系到一起,历代的咏梅诗都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格来赞美。梅花开放于寒冬腊月和冬去春来之,因此在诗句里雪中怒放的梅花是高洁之士的象征,用雪来衬托更能突出梅花的品格。南朝的萧纲的《雪里觅红梅》:“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便是描写了在雪地里绽放的红梅,红白映衬,红梅不仅仅成为春景的点缀,而且渐渐上升为独有的审美表现。
在中国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如“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等。宋初诗人梅尧臣心中的梅花是小家碧玉(《红梅》):“孤射仙人冰雪容,尘心已共彩云空。年年一笑相逢处,长在愁烟苦雾中。”总之,在中国诗人的笔下,梅花与雪为伴,既贴切自然,又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
咏物抒情是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用的手法,“寒窗四君子”的竹、兰、梅、菊中的“梅”便常常入诗。因为梅花不仅姿态优美,幽香醉人,而且盛开在寒冷的季节,具有孤高洁傲的品格。因此,诗人喜欢用梅花来抒发自己的各种情怀,给梅花注入情思和品质。
王安石的一首名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便赋予了梅花高洁脱俗,坚贞不屈的精神。梅花渐渐成为独特的审美对象,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概观咏梅抒怀的诗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咏梅花的冰情雪质,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
梅花盛开在冬雪犹存、百草枯萎的两季交接之时。如清朝诗人钱澄之的《梅花》(其一)的尾联写到:“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一句,虽然在字面上没有具体描绘梅花的形象,但是,“众芳已凋零,百花尚待春”,只有你焕发着动人的光彩,先期照临这肃杀索寞,广漠无垠的冰雪世界。这已经刻画出那冬夜寒梅凛然的操守,孤傲的风姿。据说,作者曾在朝廷任职,在朝廷岌岌可危之时,欲挽狂澜于既倒,却遭庸官的嫉害。他愤而还乡隐居。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发现几枝凌寒独放的梅花并写下了《梅花》(其一、其二)。这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写照,表现出诗人不苟同于浊世,坚贞不贰的风范。
2.借梅喻人,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尤其在官场黑暗、俗世龌龊的宋代,志不得伸的诗人们尤其喜欢把梅花诠释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形象,以此隐喻自身的美德以及不遇于时的苦闷心情。如广为熟知的陆游《卜算子·咏梅》的一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屡受挫折,甚至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剧结局。“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初不愿春知”,则以劝慰梅花的口吻来自我宽慰。这时,“咏梅”其实已经不是纯粹的赞颂梅花了,诗人已经“人梅合一”,借用梅花的形象来折射自己的遭遇和情感。
3.梅花,是乡情、友谊的象征
用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又是梅花的另一种意象。“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代诗人陆凯《赠范蔚宗》,就是借梅抒怀,表达诗人和好友之间的友情的典型。“折梅寄友”成了寄托别后相思,表达友谊的高雅之曲。等除了咏叹友谊之外也不乏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古诗。王维的《杂诗》便是其中之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梅花来抒发作者思乡的一腔情意,短短的几句,就能把作者的思家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么,看看日本的咏梅诗,也有许多不纯粹是咏其姿色,咏其芳香的和歌。比如下面这首和歌:
“早知相思苦,愿为梅花存世间。”(《万叶集》819)
诗人借用愿意化为梅花的心境,抒发自己饱受恋爱之苦折磨的心情。由此可见,日本诗人不单单把梅花当作自然景物来描写,也有将其喻为眷恋和思念之象征的情况。日本的咏梅诗,虽然在取材、构思、用词上都模仿了古汉诗,但其意境却有很大的差异。日本的咏梅诗一般除了咏其姿色,咏其芳香,表现大自然的美景以外,就是表达恋情。像《新古今和歌集》(春歌上45)的诗句里,虽然一个“昔”字含蓄地流露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叹,但决不包含郁闷、伤心、不得志的成分。日本咏梅诗虽然在古汉诗及和歌里都属于咏物诗,但诗意和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通过以上对中日咏梅诗的表达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说日本咏梅诗的确借鉴了古汉诗的构思和用词。尽管如此,在和歌中的“梅花”其意境和文化蕴含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在古汉诗中常常把梅花的冰情雪质、挺拔的风姿比喻自己洁身自持的人格;第二,中国古汉诗的“梅花”,表达诗人壮志难酬,带有情调低落,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就是说,社会性较强;第三,借梅喻人,是乡情、友谊的象征。
而日本和歌中的“梅花”有怀旧,眷恋的含义,但强调的是个人感情。在日本和歌中的“梅花”,多作为景物来欣赏,吟咏的是梅花的芳香,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不含郁闷、伤心、不得志之意。总之,从古汉诗、和歌中的咏梅诗,可以说中日两国的文化不同,“咏梅诗”的文化蕴含和审美意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以上论述也许在浩瀚的中日文学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但是笔者认为它足以体现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影响的事实。
作者简介:陶曷因,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万叶集》(第二、三卷),岩波书店,1983年4月。
[2] 《和汉朗咏集》,岩波书店,1992年1月。
[3] 《新古今和歌集》,明治书院,1974年12月。
[4] 《古今和歌集》,岩波书店,1971年6月。
[5] [日]金子彦二郎:《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东京培风馆,1943年11月。
[6] [日]川口久雄:《平安朝汉文学》,吉川弘文馆,1981年11月。
[7] [日]池田龟监:《平安时代文学与生活》,至文堂,1976年7月。
[8] [日]中岛贵奈:《近世梅花咏一例》,京都大学《国文学论丛》(第11号)。
[9] 《唐诗选》,明治书院,1974年12月。
[10] 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5月。
[11] 张秉茂:《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7月。
[12]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责任编辑: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