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手起家创造的“中国速度”

2009-10-29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10期
关键词:氢弹原子弹民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氢弹技术的研制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氢弹的研发时间,周总理曾提出要求: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而中国家仅用2年零8个月,出人意料地将这一时间提前了。其实这种“中国速度”的背后不仅有创新性的政策作保障,绝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呕心沥血、自主创新的结果。

技术民主

当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尚不强,科研资金、科研设备严重匮乏,但是中国科学家的个人与专业素质却在国际上处于一流。王淦昌、于敏等一批国家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在风华正茂的时刻汇聚到核武器研制中来。他们不仅成为中国核工业栋梁的功臣,后来也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核心力量。

另外,1958年全国搞“大跃进,运动火热兴起,虽然运动中提出的“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很大程度上不切实际,但是通过“全民办铀矿”积累了一定技术力量和专家队伍。

而氢弹研制前的“技术民主”的实现更是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因为很多专家虽然有很深的科学造诣,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见过氢弹,谁也没有研究过氢弹。氢弹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未知世界,这个未知世界怎么去探索?他们心里也是没底的。而“技术民主”的实现却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积极性,迸发出闪亮的思想火花。

当时,老科学家、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中层技术骨干都济济一堂,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平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里没有学术权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负责制造工作的技术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汇聚科学思想的火花。可以说,“技术民主”是研发成功的有力思想保障。

自主研发

原子弹、氢弹时至今日在各国都属于国家高级机密。即使是再友好的国家,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就连我们当时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也对原子弹和氢弹原理显示出滴水不漏的态度。

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激发出向研制氢弹奋斗的极大热情。但当时人们知道的仅仅是氢弹的一般原理,即用原子弹当扳机,先将原子弹起爆,爆炸产生的百万度以上的高温,将使氢弹的热核材料产生剧烈聚变,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使温度和压力极度升高,因而产生更大当量的爆炸。对于其中更为深奥的原理和方案,我们完全处于空白状态,怎么办?

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认为美国人自1952年10月31日爆炸了第一颗湿式氢弹装置;前苏联人自1953年8月21日爆炸了第一颗干式氢弹装置;英国人自1957年5月15日爆炸了第一颗实验氢弹原型。距当时已有10年左右,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技术报道中,总会出现某些讨论和炫耀的文章。哪怕是从侧面的点点滴滴的报道,相信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于是科技人员对国际上有关的论文、杂志、学术报道等刊物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全面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线索终于在一篇有关氢弹的科学技术报道中出现了。寥寥数语却有极大的启发价值。专家们在此基础上下,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无数的计算,终于将氢弹原理方案的奥秘揭示出来。成功不仅仅在于别人的启发,最主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研究队伍在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素养之外,还有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在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付出后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迎来了氢弹爆炸试验的成功。

中国速度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中国人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这一速度当时在全世界引起了爆炸性的轰动,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研发速度也成为了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

猜你喜欢

氢弹原子弹民主
中国式民主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金正恩视察“可搭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
尼日利亚 民主日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