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雄鹰”
2009-10-29
新中国建国不久,便爆发了朝鲜战争,入朝参战的志愿军与中朝边境地区处于美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之下,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于是,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变得极为迫切。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聂荣臻等着手研究筹划,创建中国航空工业。
精心筹划选址南昌
1951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建设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决策,4月23日,政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并在南昌飞机厂遗址上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5月,重工业部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何长工,对研制第一架新型飞机十分关注,他来到南昌后充满豪情地说:“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是在南昌,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也要出在南昌啊!”
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成立以省长邵式平为主任、原22厂厂长郦少安为副主任的建厂委员会,着手开展建厂工作。制造新中国第一架新型飞机。
培训技工专家支援
1951年冬,江西省技术工人养成学校首次招了1000余名青年学生,一边开展劳动建校,一边进行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即上午学政治、语文、数学、车床工作法、机械制图等,下午按不同专业进厂到各车间实习。由于工厂急需大批技术工人,这些学生只经过一年的紧张培训,便全部分配到各车间工作。
1953年,新中国拉开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帷幕,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成了“一五”期间的基本内容,其中飞机制造业更是首批主要项目。1954年经过中苏谈判,苏联派了大批专家来中国,其中约有50位苏联专家被安排在320厂。
这时吴继周已担任厂中共党委书记兼厂长,他首先狠抓5种不同型号的飞机修理,如在148天内就修理了雅克18号飞机38架。接着开始了零部件的试制工作。1954年4月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奉中央指示,电令320厂率先试制整架雅克18型飞机。
精心设计昼夜奋战
接到中央电令后,吴继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布置研发生产任务。原计划在1955年第三季度实现飞机上天,现在要提前一年完成试制任务,真是谈何容易。
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的一些青年设计人员,面对这么多的算式、数据和图纸。深感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为了及早设计出新中国自己的飞机,他们夜以继日,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俄语、数学、力学等知识。他们为了计算几页数据,在非常枯燥而繁杂的运算中,以顽强的毅力,整天泡在设计室里。
飞机零部件制造出来后,进入初装和总装的攻坚阶段。装配车间夜以继日地开展紧张的劳动竞赛,型架车间组织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了最棘手的机身骨架难题。在飞机部件装配过程中,发现外翼、机身和铆接技术问题最多,车间主任朱春芝便把铺盖搬到了车间,一再表示,不攻下此道难关决不下一线。许多职工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连续30多个小时不下生产线,劳动模范汪有才经过反复试验,从6月9日初装,到6月28日总装,仅用了20天时间,终于攻下了飞机起落架收放时贴面达不到要求的关键难点,后通过静电检验,证明飞机的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交付试飞了。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首次试飞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这是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飞机场上空荡荡、静悄悄的,只有几位官员和设计人员。试飞一切正常,可谓圆满成功。但为了经受时间考验,从4日至11日,又试飞了13个小时,14个起落,结果再次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指标。
7月26日,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划时代的日子。在雄壮的国歌声和鞭炮声中,320厂在飞机场隆重举行了首架飞机竣工典礼大会。
接着第一架飞机开始一展风采。试飞员段祥禄迎着灿烂的阳光,进行起飞时的慢滑、中滑、快滑。最后,飞机陡然腾空而起,昂首冲入云端,这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了!全场爆以长久的雷鸣般的掌声,喧天的锣鼓声更是震撼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