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对巢湖富营养化的影响探析
2009-10-28李庆
李 庆
【摘 要】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是我国“三河三湖”污染治理工程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巢湖富营养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本文从人口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素质对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巢湖 富营养化 人口规模 人口分布 人口素质
一、巢湖富营养化过程与现状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该流域气候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热量丰富;植被为亚热带混交,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从巢湖富营养化形成过程来看,巢湖富营养化与人为营养物质排放入湖直接相关,并随人类活动不断地加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从1991—2006年间巢湖全湖总氮和总磷含量年平均值统计结果(见表1)来看,自1995年以来,虽然巢湖水体中总氮和总磷含量不断地降低,但当前巢湖污染依然是总氮和总磷含量超标,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并呈现由局部向全湖扩展趋势。
二、人口对巢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巢湖水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和非源点污染(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工业污染;非点源污染主要是指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而非点源污染是巢湖富营养化最主要污染源。据资料显示,人体排磷位于合肥地区排入水体总磷量之首,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依次为地表径流和畜禽养殖业。因此,解决巢湖富营养化关键在于减少非点源污染。
1.从人口规模角度来分析巢湖富营养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0-2005年巢湖流域的人口规模和养殖业总体呈增长趋势。根据人口增长惯性理论,人口规模在短期内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据1998年太湖地区调查资料显示,人体每人每年排磷量为0.548kg。因此,人体排磷量在目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业,为了缩短养殖周期,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养殖者往往喂养含氮和磷高的饲料。但事实上,仅有一小部分氮和磷能够被畜禽或鱼类吸收,大部分以粪便和其他形式直接排入湖中或随降雨经地表径流入湖中,进一步促进巢湖富营养化加剧。
随着人口规模不断地扩大,人们所需要粮食也必将增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可用耕地面积却不断地减少。为了连续获得粮食高产量,农民必将增加化肥的使用量。据初步统计,环湖稻田含氮化肥施用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75kg/ha,80年代的750kg/ha,上升到现在的960kg/ha,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200kg/ha,但化肥的利用率一般不高,平均仅有30%—35%。再加上人类对资源环境索取强度不断地增强,造成该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据国内外研究表明:森林表土因地表径流引起的侵蚀深度只有0.05mm左右,而无林地则为5mm,相差达到100倍。因此,每年有相当大的氮和磷经地表径流流入湖中,加深巢湖富营养化程度。
2.从人口分布角度来分析巢湖富营养化
巢湖流域主要以丘陵地形为主,人口主要集中分布沿河、沿湖流域。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域人口密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城镇化水平较低。截止到2005年末,巢湖流域总人口达到1589.76万人,平均城镇化仅有30%左右。从图2可以看出,1993-2005年巢湖流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尤其是生活污水及粪便处置问题相当突出。农村居住相对较为分散,生活污水和粪便等生活污染物处置随意性大,绝大部分随降雨经地表径流流入湖中,进一步加剧了巢湖富营养化。
3.从人口素质角度来分析巢湖富营养化
本文主要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分析人口素质对巢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据四普和五普资料显示(见表2),从巢湖流域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虽然五普比四普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还没有达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年限,并且高中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仍旧较低,其中巢湖地区和六安地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该流域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是导致巢湖富营养化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改变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旧的生育观念。一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激发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认真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积极开展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服务工作。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国民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通过政府及全社会的力量,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使该流域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质的飞跃。在抓好国民教育的同时,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来弥补国民教育的不足。
(3)建立健全社会发展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生育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2.加快城镇化进程
(1)调整人口分布。市、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县的基础配套设施,扩大人口承载力,促进城镇化进程。同时,通过打破体制瓶颈制约,调整行政区划,选择一些有特色经济、资源、区域优势的乡镇作为中心镇,将周边的乡镇向中心镇集中并与之合并,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2)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理念。随着人口分布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这样不仅促进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整个流域产业升级。同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注意把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社会就业统一起来,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是人口、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阎伍玫.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74.
[2]金庆海,朱素菊等.巢湖合肥地区洗衣粉排磷占入户磷贡献率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6):321-322.
[3]李忠如,洪天求.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0(1):106-107.
[4]陈斌.巢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和综合治理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