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灌:文武兼备救众生
2009-10-28程翔章
程翔章
西晋末年,出了一位文武兼备的少年女英雄,一时间名声远播。她就是年仅13岁的荀灌。
荀灌(公元303-?年),出生在颖川临颖(今河南省临颖县)一个官宦之家。父亲荀崧(字景猷),具有文韬武略,西晋末因功封曲陵公;东晋初官至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荀灌自幼即跟随父亲学文习武,而且聪慧颖悟,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几年下来,她不仅思维敏捷,文才出众;而且熟悉兵法,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
荀崧在任襄阳太守的时候,做了一些颇受老百姓欢迎的好事,从而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不久,部下杜曾对荀崧不满,为报私仇,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他竟然发动叛乱,突然带领重兵包围了襄阳城。他扬言破城之后,不仅要杀掉太守荀崧,还要杀尽那些忠于荀太守的人。荀崧为官清廉,公正无私,深受部下的拥护和襄阳老百姓的爱戴。城里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与荀崧率领的军队并肩拼死抵抗,死守城池。杜曾每天指挥部下攻城,虽然死伤无数,却仍不肯罢手。双方对峙了数月之久,眼看城里的粮草一天比一天减少,而守城军民的死伤人数却一天比一天增多。荀崧忧心如焚,便召集城中的文武官吏商议对策。可讨论去,讨论来,仍没有破敌的好办法。荀崧就对部下说:“坐以待毙是不可能持久的,如今只有派人突围出去,向镇守襄城的平南将军石览求援才行。石览曾是我的老部下,我待他不薄,只要他知道了我的危急处境,就一定会发兵来救襄阳的。”荀太守的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整座襄阳城被叛军围得水泄不通,就连一只鸟儿都飞不出去,将士又怎么突围出去求救呢?两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人请求突围出城去搬救兵。
形势越来越危急了,荀崧只好决定自己亲自突围去求援。众将士一个个苦苦相劝,不让太守去。就在这时,年仅13岁的小女儿荀灌推开众人,来到父亲跟前说:“父亲大人重任在肩,是城中军民的主心骨,还要带领全城军民奋力战斗,怎么能够随便离开呢?还是让女儿去突围求援吧!”
听了女儿的话,荀崧心里十分高兴。他知道,女儿自幼跟自己习武,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刀枪剑戟样样精通。只是担心她年纪尚幼,人小力单,难当此大任。其他文武官吏也投来怀疑的目光。荀灌见父亲还有顾虑,便恳切地说:“襄阳城危在旦夕,难道我们都在城中等死不成?灌儿虽然年幼,但自有破敌的妙法。”
敬崧仍然不放心地说:“那你说一说,看有什么破敌妙法。”荀灌认真地说:“近几天来,叛军因攻城太急,已经疲惫不堪。我注意观察了几天,发现他们白天的组织还算严密,到了夜间,防守就松懈多了。我只要带领少量武艺高强的军士,乘叛军不备,深夜突围出去,就一定能够成功!”文武官吏听了荀灌的一席话,连连点头称赞;荀崧也觉得女儿的计策可行,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事到如今,也只好让你去试一试了!”
当天深夜,荀灌一身戎装,手执利剑,带领几十名精选出来的精悍骁勇的军士,突然飞马冲向城外。此时,叛军们正在营中睡大觉,等到巡逻的哨兵发现时,荀灌一行人马早已冲出包围圈,驰马向远方奔去。
杜曾接到城中兵马突围的报告,立即派人带兵前去追赶。荀灌预计杜曾一定会派人前来追赶他们,冲出重围后不久,便将人马隐蔽在一片树林之中。当叛军的追兵临近树林时,荀灌一声令下,利箭齐发,顿时射得叛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经过一场激烈的伏击战,终于将叛军击退。
荀灌见叛军败退,立即带领军士撤出战斗,催马急驰而去,很快就甩掉追兵,来到鲁阳山平南将军的驻地。石览问明情况,便安慰荀灌说:“你们先吃饭休息,等一会我们再商议破敌之策。”荀灌见状,心急如焚,恳切地说:“石将军,您没听人说,救兵如救火吗?您还是赶快发兵,去解救襄阳之危吧!”
见荀灌不断催促,石览这时才说出了实话:“我是肯定要出兵去救援襄阳的,但叛军的兵力雄厚,只靠我的这些兵力,恐怕难以取胜。如果能够请求南中郎将周访一起出兵,合力破敌,才可能取得胜利。”
荀灌稍作考虑,便对石览说:“那好,我立即就给周将军写求援信!”于是,荀灌提笔疾书,以父亲的名义给周将军写了一封求援信,请石将军火速派人送给周访。她在信中写道:
……万一襄阳城失守,叛军的气焰必然会更加嚣张,到时倾巢而出侵犯近邻,将会就首当其中,那时候,灭顶之灾就难以避免。如果将军愿意发兵救援襄阳,平南将军石览愿与将军结拜为兄弟,共同发兵,合力抗击杜曾叛军,胜利指日可待!
南中郎将周访被来信中的道理说服了。他立即派儿子周抚带领精兵三千,和石览的援兵会合在一起,飞弛襄阳。
荀菘见两处援兵一起到来,马上率领城中将士一齐冲杀出来。杜曾两面受攻,虽然奋力抵抗,却伤亡惨重。他见形势不妙,只得仓皇撤兵而逃。于是,襄阳解围了,军民得救了!
荀崧亲自到城外迎接平南将军石览和周抚,感谢他们的救援。石览将军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俗话说‘虎将手下无弱兵,真是一点不假。您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啊!”
周抚也说道:“石将军说得对。这次襄阳城能解围,城中军民能得救,小荀灌应该是第一个有功之臣,可敬可佩,可喜可贺!”
荀崧爱抚地摸着荀灌的头,自豪地说:“我的灌儿真是聪明、勇敢!”
从此,荀灌文武双全的名声和她突围搬请救兵,解救襄阳军民的事迹,便在老百姓中广泛地传播开来。后来,她的英勇事迹还被写进了《晋书》,她那惊天动地的事迹,也得以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