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成因及其路径探索
2009-10-28马贵侠汪清戴燕
马贵侠 汪 清 戴 燕
摘要:在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农村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问题。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又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核心化发展,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出现,城市化带来的大量失地农民,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大量的个体经营者的出现,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复杂化。在我国的中部农村,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养老问题比较严重。从中部农村实际出发,继续巩固和完善现代性家庭养老,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方式,走出一条适合中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协调统一的养老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部农村;养老现状;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统筹城乡社保
中图分类号:C913.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43—04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与城市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相比城市,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比较落后,其中由于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严重不适应农村现实状况,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突出。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01—2020 年是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这一水平将推进至30%以上。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要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不仅已进入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因此,如何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养老问题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热衷于对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研究,而对中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冷”。而现实中中部地区的养老问题由于自身的现实情况,相对东部农村来说又比较严重。
本文中所说的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不只是指农村现有老人的养老问题。首先,从年龄层次上讲,它是指包括农村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口所面临的现有的和将来的养老问题。其次,从人口结构上来讲,它是指包括农村务农人口、非务农人口、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工等的养老问题。另外,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这个制度不只是包括养老保障,还应当包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制度性设施。
一、从一个地区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
(一)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
以安徽省F市Y区为例,从统计材料来看,Y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开始,Y区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按照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7%这一国际标准,Y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Y区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占区总人口数量的8.08%,明显高于全国的比重6.96%,也高于安徽省的比重7.45%。而且,Y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征预示,在未来10~20年中,Y区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还会加大。根据预测,203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上升至15%以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快速提高给Y区的农村养老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农村老年人数量占全区老年人总数比重近80%的情况下,其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将更为复杂。①
(二)中部地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分析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Y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中仍占主体地位。有关数据表明:Y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总数仅为4500多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比重仅为0.05%),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只有201人,再加上国家供养的“五保”老人,总数不到6000人,约占全区农业老人总数的6%。村集体举办的敬老院仅有一家,供养的老人数量仅为33人。因此,Y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依然依靠家庭。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普遍偏低。经济供养不能及时执行,病也不能及时治愈;老人渴望精神慰藉;在养老过程中存在代际倾斜现象。据调查,许多农民指出家庭开支很大,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开支。当一个家里只有一部分钱时,优先考虑的肯定是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日常开支,而不是老年人的养老钱和医疗费。老人在抚养子女过程中尽心尽力,百般呵护,在子女的教育、婚姻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付出与支持。但当他们接受子女的赡养时,却时常有精神压力。
与此同时,老年人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纵向的代际关系要重于横向的夫妻关系,这主要是对孝道、祖先崇拜观念的崇尚等。在农村,家庭也在日益小型化,儿子成婚后会立即或在几年内分家,核心家庭剧增,横向的夫妻关系逐渐显示其重要地位。家庭关系的重心逐渐由纵向的亲子轴为主向横向的以夫妻轴为主转变。父辈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养老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下降。
农村养老中缺乏监督。在现行体制下,养老是一个家庭内部的行为。家庭养老在现阶段,尤其是在中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访问中,很多老人指出愿意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式为自己存下积蓄,为养老提供保证;而不愿意因为养老问题拖累儿女。
二、中部地区农村养老现状总结与思考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存在着这样的养老事实:家庭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家庭养老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不适应目前中部农村的现实状况。社会养老发展严重不完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总的来说,目前中部农村养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F市Y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多达15万人。大量的青壮年人口从Y区流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Y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而且还使得Y区的“空巢老人”和“孤老家庭”日渐增多。
同时,Y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使得家庭养老负担日益加重。此外,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课题组对Y区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调查资料表明:63.5%的农村老人的居住方式都和子女分开。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产生了诸多困难。因此,一些健康不佳的农村老年人不仅要面临经济供养上的困难,还面临着诸如生活不便却无人照料以及精神上的孤寂等众多问题。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残缺
目前Y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其一是上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极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个人筹资能力低;另一方面,因为Y区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无法为农村居民交纳养老保险金。因此,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适度的承担,那么大多数农村居民无力缴付较高的养老费用。所以,大量的Y区农民必然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外。此外,虽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该区已经被推广开来,但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是在大病上进行统筹,且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低。从而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保障农民生活上作用有限。因此,一部分农村老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现象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