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买版权应该砸大钱吗?

2009-10-28王干任

出版参考 2009年17期
关键词:版税预付业者

王干任

观察台湾图书出版市场就会发现,近几年欧美翻译小说畅行,如《追风筝的孩子》,《偷书贼》、《风之影》等。台湾之所以能以极快速度推出大量欧美翻译小说,且赢得市场青睐,靠的不是台湾读者群自己突然间成熟茁壮懂得挑书读了,而是隐藏在出版生产机制背后的一连串版权与营销操作。特别是版权代理业在台湾产生的巨大变化,直接冲击着台湾翻译图书市场的运作生态,进而推动了一波畅销小说销售热潮。

过去,按标准行情/规矩办事

严格来说,台湾的版权代理业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早期仅有一家版权代理业者(大苹果,老板为美国人),后来又陆续开了几家(博迭、家西书社等),但始终维持着数量不多且以博达和大苹果两家为首的情况(仅谈欧美市场之版权代理业务,日文版权代理业务另有经营模式,且与本文无直接关系)。

或许是因为版权代理业者不多,且台湾图书市场本身规模不大的缘故,版权业务多半以一种十分稳定且公式化的方法进行着。

以前,除了出版社自行相中某本书籍的版权而找上版权代理商,一般来说,台湾的版权代理业者会定期提供一批他认为某出版社会有兴趣的图书给该出版社,然后从公定基本价格开始报价(预付版税,以文学书来说大约是1000~1500美元),就算是在台湾热销百万册的《达·芬奇密码》,据说当时的预付版税也只有1300美元。

现在,公开拍卖,竞相抬价

随着一些新的版权代理业者的出现,如今想要买到一些看起来不错的书,预付版税至少是过去的三到五倍。或许有人会问,这种平地起高价的经营模式怎么会有人愿意买单?不但有,而且很多。

能够哄抬高价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些高价买人的书籍大多卖得很不错,让不少这次没能买到版权的编辑、主编相当扼腕,于是当下次自己想要某本书的版权时,乐于增加筹码。

至于价码为何能够抬得比过去高,其实主要是靠整理书籍的评价与销售量的信息,这些过去业者很少来做,主要的原因是版权代理业者代理的书籍太多,其次是版权代理业是少数业者寡占,因而收入稳定,不需要拉抬预付版税金额来争业绩。

然而,新人行的竞争者为了以少量的书籍博取市场目光与自己的业绩,势必要想办法让书籍卖个更好的价钱。有别与过去版权代理业者自行决定某些书籍该给哪些出版社过目,新的竞争者是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卖得好成绩的图书信息完整透明地公开给所有的人。也就是说,信息的整理与公开透明化是新进业者想出的做法,却也无意间带起了竞拍模式。预付版税的价码大幅提高,出版社的营运成本增加,激励了出版社一定得把该书做好的决心。

举例来说,以1500美元买到小说版权的出版社很可能把书随便做做就上市了,反正经营再差至少也能损益两平的机会颇大。然而,以2万美元买到版权的书就不一样了,它的前期成本非常高,出版社必须想方设法替其寻找营销切入点,而且为了让书籍增加曝光度也为了分摊成本,起印量必须大幅增加。

问题:出版数量与市场接纳量

炒高预付版税也的确使书籍销售大增,看起来是皆大欢喜的双赢,然而,却是问题的开始。因为,过去只有少数出版社每两三个月推出一本这样高预付版税的大书。如今却是每一家重要出版社都这样做,导致市场无法短时间内接纳大批量的好书。于是,欧美翻译小说在两三年热销后,开始逐渐出现疲软。

台湾出版界竞相以高额预付版税抢购图书版权的情况,有点像10多年前在台湾风靡一时的蛋挞热。当年有商家引进葡式蛋挞引发热卖,一时间全台蛋塔专卖店遍地开花,最后由于市场竞争过大而产品差异化能力太差,竟让整个蛋挞业销声匿迹了。

台湾出版人是否应该再继续以高额预付版税竞拍、追逐畅销好书的翻译权(其实只是沦为版权代理商拉抬版权价码的帮佣),能否自己去找一些有潜力大卖的好书而不是光靠版权代理业者提供的信息,否则会让自己赢了业绩却失了利润,或者成为压垮这块领域的最后那批稻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经营问题。

猜你喜欢

版税预付业者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北新书局支付给鲁迅的版税
哭嫂
宁夏:医保预付包干改革初显成效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
彰化-设暗管排毒废水的电镀业者遭起诉
广元建立医保统筹总额预付制度
医疗机构新农合总额预付制试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