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编校管理理念 打造少儿精品旗舰

2009-10-28

出版参考 2009年17期
关键词:编校出版社图书

李 宁

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打拼市场、扩大规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的同时,接力社自觉遵守出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质量管理观念,建立与编辑体制改革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

一、领导重视,层层把关,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凭借对少儿出版工作的神圣及其使命的重要性的认识,接力出版社社长、总编一直把提高图书质量作为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来抓,本着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精品意识,明确提出了完善图书质量的管理体系。早在1990年代,我社就成立了图书质量管理机构,由社长、总编辑及质量检查小组负责。同时,社内一、二中心总监亲自负责主抓各中心的出版物质量管理,每个编辑部正、副主任也都严查质量,把好关口,从而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的氛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不断创新质量管理观念,增强全员质量管理意识

回顾我社质量管理工作的历程,基本上经过了3个阶段:一是质量检验阶段;二是质量监控阶段,三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建社至1995年以前,我社校对质量管理以校对人员自检、互检、等传统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1996~2000年,为质量监控阶段。从1996年开始,设立了图书质量检查领导小组,社长亲任组长。同时,设立审读室,负责图书付印前的审检工作。

第三阶段,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01年起,由白冰总编辑率领第二出版中心开始在北京运作,实行全新的出版经营机制。接力出版社向企业化、职业化迈进的同时,项目负责制催生了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因而图书质量更为稳定。

三、建立与编辑体制改革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

2000年开始,接力社以编辑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地推进内部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创新之路。从传统的编辑模式到策划编辑——加工编辑分离,直至项目负责制。形成了科学合理、各司其职的编校体制,使出书品种和图书质量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规模和效益也创了新高,并建立一整套与之匹配的质量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以项目主管为核心的制约机制,通过项目主管,编、审、校、印、发形成一种质量“制约环”、一条质量管理链。二是建立职能部门及审读对质量的监督管理机制。从选题、发稿、三审制的执行上监管。三是对运行中的质量管理体系经常进行自查。做好成品出版物检查、印前检查、印后检查。通过不断审查和纠正,建立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

四、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优质的编校队伍

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校对队伍,确保书稿审查、加工和校对的专业性和高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建社近二十年来,我们十分注重对编辑和校对队伍的培养,注重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化等方面对其锤炼和打造,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

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全体职工的政治意识、方向意识和大局意识,确保每个人先过政治关。

二是坚持专业化的用人制度和培养目标。一方面,我社要求编辑、校对人员要从职业上按“编辑家”、“校对家”的目标加强自我学习和培养,自觉适应行业需要,推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专职终审制度,选择几位熟悉出版政策,编辑经验非常丰富的老编辑专门从事终审工作。

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大力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首先,我社把对编辑、校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列为经常性和制度化的工作,常抓不懈。其次,创设条件,下大力气培养和鼓励青年编校人员参加各种编校技能竞赛,以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我社的编校队伍不断层,不脱节,不断得到优化,促进出版队伍整体建设发展。

四是实行激励机制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校对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公平分配问题,同时明确规定业余校对报酬的标准,使之适应市场行情、并与编辑费、稿酬保持适当的比例。

五是开展校对理论研究,提高校对人员专业理论素养。通过理论学习,有效促进校对质量的提高,也造就了校对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校对事业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出版体制改革,出版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抓好图书质量,这是出版社“重中之重”的复杂课题,随着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接力出版社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力以创新的方式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继续以高质量的精品打造接力少儿出版的品牌旗舰。

猜你喜欢

编校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编校手册
编校工作宜更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