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009-10-28朱巧云
朱巧云
摘要 介绍了当前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猪瘟的防治提供指导。
关键词 猪瘟;流行特点;表现形式;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2.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40-01
1 流行特点
现在猪瘟没有大规模暴发,而呈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较少发生,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发生较多。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等,且非典型猪瘟在一些地方发生频率有所增高。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即潜伏感染,带毒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繁殖障碍。发病日龄日趋偏小,多发生于胎猪、仔猪。2周龄以下最为普遍,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
体温通常在38.5~39.0℃,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病程有时可达2~3个月,甚至更长。主要临床表现为耳绀、尾绀、耳壳脱落现象;皮肤干燥呈坏疽,似花皮猪。有时表现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或后肢瘫痪,喜喝污水。病理解剖多见扁桃体出血性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化脓;肾脏多见沟状结构;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3 当前猪瘟表现形式
3.1 繁殖障碍型猪瘟
该类型表现为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及后期侵袭性猪瘟。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常表现为5种形式:一是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症状。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出现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的现象。二是在妊娠10d内感染,常导致胎儿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发情;妊娠15~65d内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等;妊娠90d感染,死胎率最高;产前1周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导致新生仔猪活力降低及发病死亡。三是胎内感染的仔猪,若存活,多在产后10~24h发病,表现为体温40~41℃,稽留不退,喜堆在一起,不吮奶,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关节肿大,耳、尾、腹部皮肤发绀,有紫红斑点,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四是有些胎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外表健康,发育也正常;但在4~6周甚至数月后开始表现临床症状。五是疫苗注射后不能产生抗体,仍可发病;但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后期侵袭性猪瘟:仔猪出生后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症状,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死亡率高,自愈后易成僵猪。
3.2 温和型猪瘟
通常情况下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当机体免疫状况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感染猪发病,症状可长期存在,可水平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耳尖、尾根及四肢皮肤发生坏死亡,甚至脱落。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种猪群猪瘟病毒的净化
种猪的持续感染或带毒仔猪是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注射猪瘟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要坚决淘汰,不能再作为繁殖或配种之用,以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要立即实施净化,采集所有种猪扁桃体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检查,只要检查出猪瘟抗原阳性的猪,一律立即淘汰。
4.2 提高免疫质量
4.2.1 注重疫苗选择。目前用于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Ⅰ),为组织苗,分为乳兔苗和脾淋苗;猪瘟活疫苗(Ⅱ),为细胞苗。此外,还有猪瘟—猪丹毒二联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经常使用猪二联或三联苗会造成猪瘟免疫效果差。最好使用单苗进行免疫,尤其是规模猪场最好选用脾淋苗。
4.2.2 科学掌握免疫剂量。当前仅猪瘟疫苗可适当增加免疫剂量,一般加大剂量3~5倍。
4.2.3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严格进行消毒,实行一猪一针头;注意把握疫苗的稀释、注射部位,同时还应考虑到其他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4.2.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首免的时间是关键,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对仔猪监测抗体时,了解母源抗体的降低时间,以选定首免日龄以及合理的种猪免疫时间。仔猪死亡较多的猪场,可采用超前免疫,即零时免疫;一般情况可按25~34日龄及60~70日龄各免疫1次,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尽量不要在怀孕期间用猪瘟疫苗免疫。种公猪每年至少免疫2次。
5 参考文献
[1] 陈田梅,王荣祥,王强,等.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11-113.
[2] 李斌.春季常见猪病及综合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16,218.
[3] 李忠国,刘茂胜.浅谈猪瘟的流行及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9(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