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野生红花菜的开发与利用
2009-10-28王森林
王森林
摘要 阐述了野生红花菜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营养和药性成分及开花产品,总结了红花菜的栽培技术要点,对红花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野生红花菜;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6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0-01
红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性花类蔬菜,以含苞欲放的红花花蕾鲜食或干制后食用,在建德市野生分布较广,大慈岩镇、李家镇有人工栽培,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环保型植物。现将红花菜的特征特性、营养和药理成分及其开发产品、栽培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以期促进红花菜产业的发展。
1 特征特性
红花菜为陆地生草本植物,冬季地上部茎、叶均枯死,地下部根系进入休眠期,翌年春天抽生,显示了强大的野生习性和生命力。其植株分为根、茎、叶、花梗、花五大器官,其地下部根系由1条较长的总根和13~14条较粗短的萝卜根组成,总根是深层地下水利用时的输导组织;粗短的萝卜根是积累养分和释放养分的营养库,其上着生有根毛,根毛是吸收表层土肥水的器官,整个地下根系是红花菜的繁殖体。红花茎为扁蒲状,短而粗,主要产生叶片和分蘖。红花菜叶片有12张以上,在茎基根部对生,第1、第2叶较短,长30cm左右,宽2cm左右,叶脉平行,叶色绿里带黄;第3叶后叶片渐长,最长可达70cm,叶片宽度也加大,这些叶片是红花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红花菜花梗较长,约有70 cm,是花的依托。红花菜在花蕾期为子弹头状,开放时为喇叭状。红花菜既耐雨又耐旱,既耐贫瘠又耐肥,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也不严格,田头地角、低丘缓坡均宜种植,病虫害少,一般不需防病治虫。其用途广泛,既是食品,又是补品,还能入药,是集食、补、药于一体的餐桌佳肴,菜中奇葩,可作走亲访友的珍贵礼品。
2 营养和药理成分及其开发产品
营养成分为:氨基酸含量为8%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4%左右;总糖含量为9%左右,还含若干矿物质元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药理成分为:黄酮醇及其苷类;查儿酮类和红花多糖;脂肪酸;链烷双醇;甾替及其他成分。药理作用:红花黄色素具有抗缺氧、抗凝血、降血压及改善微循环作用;黄酮醇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炎作用;甾醉类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矿质元素(铬、锰、锌等)可增强心血管机能。开发产品有红花油、红花蛋白、红花黄色素。
3 栽培技术
选用健壮的种根栽培,用种量为900kg/hm2,栽种期为10月份至翌年春节前后。事先把计划要种红花菜的低丘缓坡开垦整理成可种地,然后整成畦宽1.2m,沟深、宽各为30cm的待种畦。每畦种2行,行距60cm,丛距40cm,栽种3.45万丛/hm2,一般每丛2株,有条件的可每丛3~4株,苗足有利提高当年产量。栽种后7d施用碳铵450kg/hm2,加过磷酸钙300kg/hm2,施肥方法采用近种根附近塞肥,然后在生产过程中看苗施肥,对缺肥的再施尿素75~105kg/hm2。6月中旬进入盛花期,要及时分批采摘,及时晒、烘。雨天要趁早晨花未开时即采摘,以免喇叭花内积水,加重烘干难度;晴天,要抢太阳晒瘪,再入竹制焙笼烘干,干后保藏、防潮。
4 红花菜发展前景
4.1 红花菜生产种植容易,效益高
1年种植多年受益,当年种植1株,翌年就增发到3~4株,采摘时间不长,6月上旬开采,7月中旬结束,前后1个多月。红花菜是野生植物,具有耐贫瘠、抗病虫、耐干旱的特性,其种植管理容易,基本不需要除虫施药,管理期间只需要拔草,不需要频繁中耕,因此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其具有1年种植多年采收、多年受益的优点。同时,当地已有种植红花菜大户,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和加工经验。
4.2 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红花菜的种植对于劳动力强度要求不高,妇女、轻度残疾人都可以种植。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当地有大量下岗待业农民,开展红花菜种植利于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是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
4.3 有丰富土地资源
由于红花菜种植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田角地头、贫瘠的低丘缓坡及旱地都可以种植,同时红花菜具有保土、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特性,特别适合中西部贫瘠山区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建德市李家镇这类闲散的土地有133.33hm2可以开发利用。如果在全国其他适合种植的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一些适合种植地区的贫困山区进行试种、示范推广,将对当地农民增收、脱离贫困起到很大帮助。
4.4 国内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由于红花菜在民间就有生血、保护心血管、抗炎症的说法,因此在当地产妇就习惯用红花菜炖猪脚做菜。同时,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红花菜也作为野菜的一种,很受当地人的青睐。
4.5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由于红花菜是一种保健性的无公害蔬菜,它在种植过程中基本没有病虫害,可以较容易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生产、加工,目前红花菜在日本、韩国等地也较受欢迎,出口量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