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09-10-26周志平
周志平
[摘要]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发端于英国,以1933年英国两位学者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为标志,作者在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以此为开端,英国掀起媒体教育运动。
当前,包括英国在内,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早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而亚洲地区的日本、我国的香港和台湾也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内容体系
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基本的读、写、思能力(包括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声光语言);另一个层面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采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这可视为生存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1929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德国媒介学专家巴克将媒介素养分为媒体批判能力、媒体知识、媒体使用能力和媒体创作能力四个部分。这四个基本部分又各有其组成部分。
1媒体批判能力
批判的目标是将现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不断地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媒体批判能力包括三种不同的能力:(1)分析能力;(2)自我反思能力;(3)媒体道德意识。
2媒体知识
媒体知识就是关于媒体和媒体系统的知识。媒体知识包括:(1)媒体常识;(2)媒体操作知识。
3媒体使用能力
媒体使用能力就是指运用媒体、操作媒体的能力。这一能力也可分为两部分:(1)单方面接受媒体的使用能力;(2)与媒体互动的使用能力。
4媒体创作能力
媒体创作能力是指媒体使用者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或者内容增改的能力,它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1)对媒体内容的革新能力;(2)创造性革新媒体的能力。
二、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传媒环境恶化,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商业性媒体支持
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社会平台。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中立的立场客观报道新闻事实。然而在现实的媒介行为中,为了争夺受众市场,一些媒介放弃了新闻的最高原则——真实性原则,出现诸多虚假新闻。同时,在我国媒介产业化的进程中,媒介向市场开放。部分媒介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主动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表现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姿态。媒介“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媚俗化、调侃化、游戏化使得媒体常常回避重大的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变得功利、浅薄、世俗,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的娱乐化常常使媒体忘了道义和立场,和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台湾学者陈世敏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改进需要业界的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受众能够辨识媒体的各种信息,批判性思考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从而成为一个主动积极、不易受媒体摆布的阅听人。然而,商业媒体真的会希望自己的受众变得聪明理性从而削弱自己对他们的控制力吗?事实上,当前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给各大商业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在一种脆弱的食物链平衡中,资本主导的商业媒体并不愿意‘大公无私地为社会整体利益而‘损己利人。”
(二)受众媒体素养教育意识的缺失
二十多年前,电视进入我国大陆的初期,受众就如同“魔弹论”假设中的受众那样一一中弹即倒。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然而,快速发展的媒体在迅速膨胀过程中,亦带来了大量的虚假的信息。于是受众吃一堑长一智,渐渐学会了批判地看待媒介信息。
但是,大多数的受众对待媒介信息主要局限在媒体批判的思维内,充斥着拒绝式的思考、对立式的思考、预防注射式的思考,以及只靠常识的批判思考。他们往往只从批判媒体这一单向度思考目前的媒体环境问题,却尚未意识到提升自身的媒体识读能力对建构媒体环境的重要性。学者饶淑梅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已认同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但不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媒介素养的课程,显示学生可能高估自己的媒介素养程度。一般的受众只是形成了媒体批判的观念,认为只要消除媒体中的不良内容即可。而并没有反思自己的媒体接触行为。也没有上升到媒介素养的高度。这样单纯的媒介批判思维方式将媒体与阅听人对立看待,局限了阅听人的媒体思考观。甚至可能会形成更多的媒体问题。
(三)完整系统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规划的缺失
1997年中国社科院学者上卫发表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篇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该文追溯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也分析了十多年来大陆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指出其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进入全民教育的范畴。作者认为。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人群——青少年来说,因其尚在校学习,若能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正规系统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将事半功倍。尽管学界一再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可几年过去了,媒介素养教育仍未纳入教学体系中。缺乏系统教育规划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四)社会成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笔者在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媒体素养”、“媒介素养”为关键词对1997年至2008年的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硕士、博士论文进行检索,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全部的51篇论文中,共有31篇是关于媒体使用与媒介素养状况调查评估的论文。不过,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和评估的对象却主要围绕校园而展开,而关注社会成人(除学校教师、行政人员外)的媒介素养状况的调研评估非常欠缺,数量为O篇,相关理论探讨仅有2篇。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成人
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并且他们具有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利条件,因而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到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成人是否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论据就是,现代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上“亲子共视”非常重要,“孩子和家长一道观看电视,接触媒体。使媒体素养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因此,社会成人的媒体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媒体素养水平。”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升公民整体素质,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媒体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传递着海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媒决定的。如果没有相当的筛选、解读和有效传播信息的媒介素养,在媒介时代面对海量庞杂的媒介信息时就会不知所措,进而被媒介信息所淹没。
在一个知识、信息、媒介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时代,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源,学会学习自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而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也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淘汰。这种在庞杂的信息中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就建立在媒介素养基础之上。因此,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既可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也是公民在学习型社会里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可以促进良好媒介文化的形成。推动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
经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对媒介信息的鉴赏能力和期待会更高。一方面受众对于传媒内容的庸俗化需求就会降低。他们的文化需求将会不断提升,这就使得媒体更加致力于制作精良、有益的节目来回报观众。另一方面,受众也会要求媒介组织采用更先进的传播技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媒介从业人员素质。受众越倾向于选择运作水平高的传媒,那些传媒的经济效益就会越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促进良好媒介文化的形成,推动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加入WTO也使我国的传播事业和传播媒介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全新的形势与环境,给我国的新闻传播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和影响。
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以2008年3月14日西藏暴乱发生后的媒体报道为例。许多一贯标榜“中立”、“公正”的西方媒体却众口一词地“睁着眼睛说瞎话”,极力污蔑中国政府。一家域名为“www.anti-cnn.com”(反CNN)的网站在中国网民的自发组建下。率先打出了“反对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口号,它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了成千上万名海内外网友的热情支持。反CNN网站的管理员齐汉汀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他认为反CNN网站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华人聚集起来将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逐一找出来,然后进行认真的编辑后集中发布在网络上。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他将自己所学到的媒介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在这一场与西方媒体的“传播之战”中,反CNN网站对抵御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反对其歪曲报道,提供事实真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对我国大陆地区如何构建媒体素养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下面,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策略,笔者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我国大陆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1实现“学生一家庭一学校”三要素的结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利用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系统地讲解和专门讨论媒介的知识,容易使学生形成共识,互相影响,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授课形式上,根据年级的不同学校可以安排授课、游戏、实践等不同形式相组合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教学。
家庭是青少年绝大部分媒介行为的发生地,也是青少年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要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青少年成为独立的媒介使用者,就离不开家庭的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应该在未成年人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合理地督导和管理。所谓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两代人共同学会选择媒介、筛选信息,建立应对信息流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
2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互相渗透
中小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渗透,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比如,将思想道德课与媒介道德相联系;在语文课上。可由老师提出一个日常熟悉的媒介现象,然后由学生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媒介分析、自我反思等媒介批判能力:在英文课上,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简介点评某媒介的特点为题写作文,既练习了英文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复习回顾了媒体知识:在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课程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杂志等媒介搜集更多的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媒体使用能力。又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自我学习中更深、更广地积累学科知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1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院校新闻传播专业院系或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师资力量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或者必修课程,通过对新闻事件或特定媒介话题的讨论,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批判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树立起一种更为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
2通过高校社团进行媒介素养的宣传
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社团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可以吸
引学生参加,从而形成其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自觉意识。比如,学生社团发起了一次“DV制作大赛”。参赛的同学为了能够提交优秀的作品。必然会学习相应的基本媒体知识——摄像的要素、注意事项,拍摄的镜头,剪接的手法,等等。同时,制作者为了营造DV短剧的亮点,往往会运用他的媒体批判能力一一分析媒介要素,辨别怎样的要素会受到观众及评委的喜欢,并且思考如何表现。在后期拍摄、剪辑的过程中,就是媒体使用能力以及媒体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阶段。由此可见。一次简单的社团活动却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
(三)成人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笔者前文所述,社会成人的媒介素养教育亦非常重要,但是社会成人不像中小学生或大学生有着学校的依托进行学习锻炼,他们往往只能借助社会元素进行自我积累。因此,提升成人媒介素养的水平需要媒介机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三者共同努力。
1媒介机构
如前文所述,许多商业性媒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主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进程,但是我国的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及中央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应当积极承担起这一有益于社会前进发展的责任,主动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推广这一教育,充分调动自己拥有的媒介资源,大力推广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在媒介中开设相关专栏,介绍和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吸引受众关注媒介素养并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来,使人们自觉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专业媒体,展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2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两部分,只有通过整个社会的全力配合。才能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个可能的现实环境。
(1)各级政府
各级政府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法令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的提升。完善各项相关的法规,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媒介素养提升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广电部出台的电视剧限播令等。其次,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需要政府的持续关注以及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及人才支持,并积极推进社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使媒介素养教育走向大众。
(2)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应当为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作出相应的理论构建,比如,编纂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培训媒介素养教育教师。等等。同时。科研机构应当从学术角度积极促进社会大众与媒介的平等互动,拉近两者关系,改善阅听人与媒介的“对立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商业性媒介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军中来。
3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是媒介的受众,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动因。要想提高全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受众必须从被动接受的角色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促进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社会公众需要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对信息具有更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尽可能摆脱媒体的控制。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还需要社会公众了解媒介行为、积极主动参与媒介行为,学习使用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