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故土上空飘扬的炊烟
2009-10-26张春
张 春
改革开放后,从短篇小说里分离出来的小小说正日益成为当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纵观近30年的小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关注乡土关注农民的。仅以《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2002)和《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2009)为例,有关乡土的小小说就占了六成左右。由此可见,在小小说的蓬勃发展过程中,乡土题材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体现着作家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乡土家园的坚守,昭示着文学发展进程中某些不能移转的关注焦点,也凸显着当下语境中小小说难得的清醒和独特意蕴。
现实主义是中国20世纪创作方法的主流,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曾用“应合”理论来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使小小说作家们不能回避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所揭示的价值观冲突和在冲突中所表达出的默默温情。
一、“风雨中前行”:乡村改革进程之路
描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喜悦变化,是30年来乡土文学的一个中心话题,字数在1500字左右的小小说也自然地给予了很多关注。当然这种关注绝对不是铺天盖地的讴歌,而大多采用一种朴素写实的笔调进行描述。这种描述也许与讴歌有关,也许与世态有关,也许还与披露有关,体现着乡村改革进程中曲折发展之路。
(一)凸显新农村的巨变。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自然改变了乡村,生机勃勃是关键词。《山乡的五月》中的根西每次回到乡下,面对故乡巨大的变化都有一种观光的心态。当被工厂裁员后,一种与生他养他的土地无法进行心灵对话的彷徨和无奈,最终使根西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扎根农村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根西与土地从远到近的过程,喻示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阔农村可大有作为。《麦客》则通过描述“我”在80年代初当麦客的辛苦,转型到80年代末的麦客经纪人,再到90年代使用收割机当机麦客的过程,诠释着农村发展之路。《男人》中的男人就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人,坚忍不拔成就了他面对困难、面对饥饿不低头的形象。农村经济往来是少有收据证明的,但何百源却在《翻脸》里用阿亮对亲戚阿实的诉讼,道出了现代农民的法制观念正日益健全。面对“到底是要面子还是要肚子”的问题,《抬花轿的老师》中的老师玉林为了还债,宁愿在过年时做最被人小瞅的抬轿营生,凸显观念转变。《烟棒》中的岳老黑为村民修路不怕得罪乡长亲戚,体现了作为一个老村长的高尚风格……
(二)关注农村世态纷纭。70后作家秦俑的Q村系列,都对农村发展过程中世态炎凉的铺陈给予了观照:《八爷的六十大寿》中的八爷要做大寿,为了争面子要求儿子冰天雪地里三番两次请村里最大的官村支书;《四眼》中的四眼为了独吞水井里的一块无中生有的宝石,深更半夜下水寻找而丢了性命。《两瓶贵州醇》中的村主任,是一个热情的人,但他的这种热情往往显得有些多余,在认真说服宝锁打消离婚念头后,才接受本无事可求的宝锁送的酒。《村长》中的村长却是一个被冤枉的村长,为了不想再做尽得罪人的工作,他想方设法地要求乡长辞了他,但在征求乡长同意抬了二狗家的粮食后,恰遇市里三令五申不得强抢,他被乡长以素质不高的罪名尴尬地辞掉了,故事将农村基层干部事难做、人难为的现象表现得入木三分。另外,沈祖连的《五婆的鸟巢》、孙学文的《泥塘》、曹德全的《烟棒》、赵新的《高兴》等作品也都关注着农村中的世态纷纭。
(三)表现改革之路的艰辛。农村是个大社会,改革进程之路犹湿艰难。王奎山在《割韭菜》里就对某些村干部的胡作非为进行了批判:刘三家的韭菜被村主任老婆割了,他骂街不成还被村主任羞辱了一顿,老婆水芹也在村主任的“特殊关照”下成了妇女主任,但这却是以刘三的耻辱为代价的。赵文辉的《好事》则披露了以镇政府白秘书为代表的一群官僚:村支书文玉为了评选好人好事,本来就是好事的事情还要上下找人活动,花费了本不该花费的财物不说,还欠了白秘书一个人情。同样让人气愤的是在梁海潮的《选票》里一些希望当村长的候选人,四处花钱请人填票不仅显得可悲,让人感觉到农村基层组织中的某些不正常。而且这种不正常往往又与上一级有关,如《池塘无鱼》中的乡长为了让县长们周末能在池塘里钓到鱼,命令村长在无鱼的池塘里放鱼,充满了讽刺意味。而《刘老爹的酒文化》中的刘老爹就对这种无奈感到了心痛:已经是市长的儿子宝根每次回家都会提越来越贵的酒,但这却让刘老爹找不到从前爷儿俩一起喝烧酒的滋味了。在凌可新的《偷树》里,曾经是护林员的木看不惯别人偷树,多次反映无效,万般无奈之下偷了棵树到派出所自首,所长说一棵树够不着拘留……
二、“冲突中拷问”:家园建设中的价值选择
伴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人们曾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得到些许转变,看待同一件事情,已经不再是同一种声音,而是已渐渐学会用思想的眼光来观照,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欠缺与不合理的现象,而大多人只是立足于自身角度为出发点思考问题,因此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将任重而道远……
(一)凸显悲悯情怀。悲悯其实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无奈,常让人沉重。《扶贫经历》中的“我”代表县里给农民郭改名送去扶贫款,但最后是“你前脚刚走,后脚村里就收走了,说是抵了去年的提留款”,从而折射出某些基层组织的腐败。《稻草人》中的“他”,在村长们的“关心”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稻草人。《太学生》里的村支书儿子最终选择卧轨自杀,质疑着望子成龙与支书特权的价值困惑。《弯道》中的李发顺靠公路弯道发车祸财,最终他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娥》中的国哥的思想也要转变,因为他的所谓“正义感”,让哑女娥和自己都成了牺牲品。还有石鸣的《三月花开》里的桂花、包利民的《山上山下》里的小王、张新平的《欠条》中的二桂、杨崇德的《官训》中的“我”、刘殿学的《有关部门》的“有关部门中的人”、喊雷的《鸭趣》中的朱科长们以及肖有亮的《老汗》中的老汪,都折射出农村世态中所表露的悲悯。
(二)体现价值尊崇。农村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但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却又那样地让人尊重。芦芙荭在《三叔》里刻画的三叔,一直希望战胜家旺,但当家旺家真的因为车祸衰落时,他却给家旺提供支持,“希望家旺能重新振作起来,像以前那样和他斗一斗,那样活着才有意思”。赵新的《高兴》中的生儿当上村长后才在与“爹”的对话中明白,作为村长更应当扎根土地,应当将“耕读传家”作为一种文化予以坚持。在喊雷的《生死抉
择》中,拄着拐杖的刘大爷目睹风雨中桥被冲垮,为了避免司机从断桥上被水冲走,他“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在了公路中间”。何晓在《观鹿山的戏楼》中刻画了变质蜕化的儿子对应着的一身清廉的曹先生,“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深意无限,哲理明显。《天浴》则传达出爱好洗浴的叶子的价值选择是正确的,虽然离开洗浴城回到家乡的她“提着桶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但却回应了作为一个年轻人对梦想的追问。
(三)凸显和谐价值。金钱与环境、物欲与时间等问题常常困扰着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和这片乡土的人们。在贾平凹的《猎手》中,猎手在杀尽山林中的狼后一直想方设法寻找狼,当他死后发现与自己一起掉下去的其实是一个披着狼皮狩猎的猎人,而在掉落过程中他发现狼是杀不尽的,此时他才恍然大悟,应当追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在李浩的《被买走的时间》中,陈痞们为了获得暂时利益而不惜污染土地、最后远走他乡后的醒悟告诉读者,牺牲的不仅是土地还有永远不可能回来的时间。赵文辉的《卖牛》则刻画了老实憨厚的小顺和老汉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何晓在《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为读者铺陈了一副和谐的美景:张家小院里树上的柿子从来不摘,仅仅是希望那些过冬的雀子能够留下来,表达了人与动物的美好相处。申平在《头羊》里折射出人的自私与动物的伟大,希冀着更多的人来尊重动物。侯德云的《冬天的葬礼》里,在饥饿的冬天,一座小村祭奠的是一群老鼠,因为它们曾用创来的粮食拯救过饥饿的人们……
三、“花开的声音”:乡村大地上的主旋律
30年来的乡土小小说中,优秀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塑造出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中透露出的默默温情,自始至终都能让读者获得感动,犹如千姿百态的花朵在馨香中使人感到春暖花开的美好意境。
(一)彰显“文化之美”的氛围。曾经获得过庄重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大家聂鑫森,在小小说领域里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总是那样生动,他营造的作品氛围总是那样地富有文化之美。如《逍遥游》中古籍校勘与论证专家贺先生,是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却又毅然坚守着精神家园的老教授,他对年轻小伙子陶淘的言传身教,使陶淘走上了人生正轨。贺先生辞世时很安详,因为“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还有《大师》里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这是一个知名的画家,但当他面对一个已故农村画家的作品时,他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小说塑造了两位真正的大师。刘建超在《老街汉子》里先抑后扬地塑造了一个耿直的牛五,表现出一个真正的军人的文化性格。
(二)透露“诗意之美”的温情。具有诗人气质的于德北,在《秋叶》里塑造了充满梦想又诗意般死亡的诗人佳卫,将敢于担当的人民子弟兵高大伟岸的形象凸显出来。王奎山在《红绣鞋》里“渲染的是在这灾难的打击下麦苗的那种感人肺腑的爱心和大方得体的孝心”。尹全生在《七夕放河灯》里通过翠子、河生和大顺的三角恋,体现了大顺的伟大,突出着一种暖意。在曹德全的《大山的情绪》中,男人在猎人朋友去世后,依然把猎到的野兔匀一半放在朋友家门口,然后唱着山歌离开。表现了乡村独有的诗意。陆颖墨的《钟楼》里塑造了流浪汉红根在老流浪汉阿勇去世后的伤心,因为“除了他,还有谁可以让我来可怜呢……”还有李永康的《十二岁出门远行》、《路》、《将军树》、《五奶奶》、《杨子荣》、《娟娟》、《绝招》、《爱我的人已经飞走了》等,都真实地传达着一份难得的温情,这在普遍以故事或者情节为技巧的小小说叙述中,是极有创见的。
(三)展示“朴素之美”的意境。文化人李文秋和寡妇小月(刘国芳《乡村轶事》)的交往,朴实中透露出平淡是真的爱情和传统的扶持精神。在刘建超的《遭遇男子汉》中,叶子在逃离城市后遇见了救助她的男人,她发现山村的爱情是那样地令人迷醉。在郭昕的《玉子》中,被爱情迷醉的玉子,在丈夫的移情别恋中勇敢地走出,体现了她追求真正生活的主见性。在王琼华的《心事》中,老单身汉二德牯暗恋着寡妇桂花却不敢表白,最后被同样喜欢他的桂花骂走,原来读懂心事是那样的重要。在宗利华的《绿豆》中,绿豆很有主见,自由恋爱后驯服着丈夫,完成了期冀她招婿的父母心愿。在汤红玲的《哭嫁》中,秀秀在家人劝哭而未哭出时,获悉母亲“晕倒”时,她顿时大哭起来,大伙喜笑颜开,道出秀秀是个好女孩。伍中正用农民作家身份传达出农村的一切,《翻越那座山》里的媒婆注重心灵之美的考察,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请她作介绍的霍。周仁聪在《篱笆墙》、《艳阳天》、《哥哥》、《日子》等中,让人久久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氛围里。同样让人感动的是陈毓的《雉诱》里有负罪心的雉诱和孙学文的《马棚》里有情有义的枣红马,以及中村的《吃瓜》里外相吓人的表弟所营造的独特朴素意蕴。
①刘海涛《微型小说学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第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