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作品的三个参照系与“拟态环境”、“虚拟现实”

2009-10-26赵建国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5期
关键词:拟态文学艺术虚拟世界

赵建国

一、文学艺术作品的三个参照系

文学艺术作品的参照系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和受众在接受作品时所据以理解和判断的参照系统。文学艺术作品的三个参照系是指现实世界、已有的作品世界、某一独立作品世界。

(一)第一参照系。现实世界是指独立于作品世界之外的物质世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总和,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等。我们把现实世界叫做第一参照系。第一参照系既包括原初的自然,也包括“人化的自然”。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作家、艺术家形成文学艺术作品世界的依据,也是文学艺术欣赏和评论的首要参照体系。这里要指出,现实世界包括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它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一个重要对象。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第一参照系还包括现实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习惯、趣味等,这也是影响他们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作家、艺术家还是批评家和受众,第一参照系都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歌德说得很辩证、深刻,“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它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这里的“自然”就是我所说的第一参照系。

(二)第二参照系。作品世界是指已有作品和以后产生的作品所描绘出的文本和图像世界。我们把作品世界叫做第二参照系。若按现有的文艺理论看,第二参照系包括本民族文学艺术和外民族文学艺术。已有作品所描绘出的世界是作者写作时所参照的系统,多数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有这个系统在起作用。没有这个参照系统,作家、艺术家将无法估量自己的创作有无文学艺术意义。以后产生的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与已有作品所描绘出的世界,一起构成批评家和受众品评某作品时所参照的体系。对于一个批评家来说,自己的第二参照系越庞大、越丰富,他(她)的品评视野越开阔、品评水平越高。对于一个接受者来说,自己的第二参照系越庞大、越丰富,他(她)的欣赏水平就越高。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处于一种第一参照系向第二参照系过渡的状态,它们还保留着第一参照系的许多原生态,但又在民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创作。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滋养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应忽视它们的作用。

第二参照系还包括除文学之外的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它们与文学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第三参照系。某一独立作品世界就是某一单个的作品所描绘出的文本、音像世界;我们把某一独立作品世界叫做第三参照系。

作为第三参照系的某一独立作品,它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的想象世界,作家、艺术家必须对它烂熟于胸,并且制定出这个世界的行为规则。表面看来行为规则是作家、艺术家制定的,但它实际上受着第一参照系的制约;而且这个世界一旦形成,这个世界的行为规则一旦形成,作家、艺术家就无权主观指使人物的行动。

提出第三参照系,意在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旦形成,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这个文本、音像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应当和谐一致,具有内在逻辑,符合必然性、可然性和合理性。

从艺术史角度看,一些影片的高票房价值,正是张艺谋、陈凯歌们的悲哀,因为这更使他们很难从这个时代病中觉醒。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说,“群众并不总是知道要求真实的,当他以假为真的时候,可以几百年之久而不自觉”。歌德说,“每一个天才,如果他的发展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以致他不得不先要克服许多障碍,不得不摆脱许多谬误时,那么这个人比其他同时代有机会容易地造就自己并且毫无阻碍地成就他能够做到的一切的人来,就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张艺谋、陈凯歌们很有必要读一读史达尔、布莱希特和歌德的这些话,不要再娴熟地运用高科技拍摄手段,轻易使用那些超自然的东西,随便指使一个人物干出他(她)根本干不出的惊人举动来。

第三参照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还表现在,作品中某些人物可能令人喜爱,但如果这样的人物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与喜爱他(她)的受众相处,多数受众就不一定喜欢这些人物了。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李逵等,真的与你相处在一起时,你可能就非常不喜欢他们。也就是说,评价作品中人物的尺度,与评价现实中的人物尺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有所不同。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更多的是欣赏,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利害关系在里面,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

文学艺术作品虚构世界对现实世界即第一参照系也有重要反观参照意义。以文学作为研究起点的麦克卢汉说得好,“艺术家在我们的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创造了反环境,并且使对环境的感知成为可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艺术家变成了反环境的象征”。由于艺术家创造的虚构世界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对比和反省意义,因而可以把它看作是现实环境的“反环境”。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等都具有“反环境”的意义。有了这个“反环境”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更深刻的感知成为可能。

二、文学艺术作品虚构世界与“拟态环境”、“虚拟现实”

(一)文学艺术作品虚构世界与“拟态环境”。第二参照系和第三参照系,或者说整个文学艺术作品世界是虚构世界、虚拟世界。但这个虚构世界与“拟态环境”不同。李普曼在自己的著作《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拟态环境”是新闻媒介营造出的与现实环境有所不同或有很大不同的世界图景。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宣称这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作家、艺术家则明确宣布:文学艺术作品世界是经过虚构和想象、经过加工改造过的世界图景。正如巴尔扎克所言,小说是“真实的谎言”。因此,人们一般不把文学艺术作品世界当作现实世界。

虽然文学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由于“拟态环境”是新闻记者对现实世界的直

接反映、直接报道,许多文学作品取材于新闻报道或者说“拟态环境”就成为自然的了。但应当指出,仅靠“拟态环境”不能创作出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第一参照系——现实生活永远是不竭的创作源泉,“拟态环境”只能算第二手材料。

自然,作为“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也把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作为自己报道的对象。文学艺术作品也不时把作为“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

(二)文学艺术作品虚构世界与“虚拟现实”。广义地说,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所虚构的世界也是一种“虚拟现实”。“一切艺术的最高的使命,就是通过假象塑造一种更高的现实性幻觉物。可是,如果假象弄得过于现实化,以至末了只剩有一种平凡的现实,作者的努力便白搭了。”只不过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虚拟现实”不具有智能和互动的功能。文学艺术、思想家的著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是想象和推理的产物,而电脑网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则是计算的结果。电脑网络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以指定的方式向存在者展现。

电脑网络“虚拟现实”的出现给文学艺术作品的虚构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特定虚拟现实中情境的发展变化并不是由操作者任意指挥的,它有自己的变化条件和变化规律,与真实的客观世界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现在文学艺术生产中出现的无视情节发展变化条件和规律,任意指使人物行动的胡编乱造行为,应该从虚拟现实中学点东西。

文学艺术作品自然会把电脑网络以及虚拟世界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电脑网络虚拟世界中也肯定有文学艺术作品的位置。

(三)“虚拟现实”能“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吗?金元浦说,媒介介入了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传播媒介给艺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原初语境的分离,即所谓“取消语境”,在一个虚拟时间虚拟地点重构一个新语境,此所谓“重置语境”,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分离和重构,也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是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确实,现代媒介手段创造了“超现实”,“超真实”的虚拟世界。但这里所说的“超”,并不是说它“比现实更真实”,而是说它超越了现实的制约而“重置语境”,在它所虚拟的空间内是真实的。一旦脱离开那个虚拟的空间,这个“真实”就不存在了。“比现实更真实”是一种什么样的真实呢?让人难以琢磨。

更需要讨论的是“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分离和重构,也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首先,文学创作中的“虚拟现实”,即在电脑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创作,只是文学创作的极小一部分,而且是正在尝试中。即使这极小一部分的创作实践真的出现突破“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的情况,也不能不加限制地笼统地说“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其次,“虚拟现实”再超越现实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参照系的超越,离开了真实的现实世界,“虚拟现实”就不存在了。在文学艺术的“虚拟现实”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过去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神曲》等超越现实的杰作,没有改变文学艺术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电脑网络的“虚拟现实”也不可能“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反映生活的传统观念”。存在于电脑网络里的文学艺术的“虚拟现实”,与已经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虚构的艺术世界相比,它不过是将其内容数字化、智能化、影像化。再次,如果艺术创作不再反映生活,我们不知道这种艺术与人有什么关系,这种艺术何以产生生命力。请切记丹纳的忠告:不但这个或那个大师的生平,便是每个大的艺术宗派的历史,也证明模仿活生生的模型和密切注视现实的必要。一切宗派,我认为没有例外,都是在忘掉正确的模仿,抛弃活的模型的时候衰落的。

每一部文学艺术史所展示的体裁发展和流派消长,叙述的就是这样的事实。这也是我在谈文学艺术作品的三个参照系时,强调第一参照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三、现实世界与“拟态环境”、“虚拟现实”、作品虚构世界的关系

现实世界不仅对于文艺作品虚构世界来说是第一参照系,对于“虚拟现实”和“拟态环境”来说同样是第一参照系。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拟态环境”也可以叫做拟态世界,“虚拟现实”也可以叫做虚拟世界。拟态世界、虚拟世界、虚构世界都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营造的;离开了现实世界,这些营造将成为不可能,也会变得无意义。而拟态世界、虚拟世界、虚构世界又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拟态世界、虚拟世界、虚构世界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文学艺术也反映拟态世界和虚拟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在许多情形下,是通过新闻媒体所营造的拟态世界实现的。

应该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而原初的动因,只能是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带动了拟态世界、虚拟世界和虚构世界的变化。当然拟态世界、虚拟世界和虚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作用或者说促动也是不言而喻的。

①⑦丹纳《艺术哲学》第7—8、208—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②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1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③见汉斯·尤尔根·格尔茨《歌德传》第17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麦克卢汉《1965年视野论坛上的讲话》,见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第34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歌德《歌德自传》第50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⑥金元浦《文化研究的视野:大众传播与接受》,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第803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拟态文学艺术虚拟世界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日语拟声拟态词及其教学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