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八十四万考生弃考
2009-10-24
海底之石的博客
觉醒:八十四万考生弃考
标签:2009年高考弃考 科举制度应试教育
分类:时事述评
每年高考都是一大新闻,尽管这有点病态,但患病的人似乎并不以为病。好在这么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考试向来就是出头的唯一出路,所以患了遗传病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健康的,正如精神错乱者不知道自己胡言乱语还以为是经典语录一样,没有人会为自己的患病而难过。再者,新闻总是要有的,总是要有吸引眼球的东西。人人对高考乐此不疲,为什么不迎合呢?既省了平素内容空乏、被人指责“假、大、空”的烦恼,又赢得“关注民生”的名头,因此也就不惜作恶,向已经患了病的肌体再注些病毒。
范进中举虽然不很久远,但考试的传统由来已久,认为考试事关国运兴衰。宋朝时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马光、苏东坡就有过考什么的争论。虽然政见不同,但还是有一个根本点相同点,即考试不可废。更具有意味的是,这是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题。在考生考试时还不忘灌输考试不可废,真可谓匠心独运。有此根基,疯了的范进并不能警醒世人,吴老先生呕心编出的想告诫后人的努力只是空耗了他老人家的心血。
看一看今天,考试正在变本加厉地发展,并且越来越变态。考试何曾几种、几十种,本土产的不够,还要引进外来的。考试已经成为决定你生活的制度和力量,你要在这个社会上混,就要考试,要不就要被淘汰。考试也已经作为一种产业,并且正在成为救国的支柱。尽管还没有公开这么说,但实际上谁又能说不。考试的泛滥已经让一个社会失去了理智,让一个孩子从幼儿园时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能经得起眼镜压力时起就戴着它在纸堆里刨、题海中游,最后成为答题的机器。
考试是一种公平的手段,也是一种选拔机制,这无庸置疑。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考试制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没有一个国度像我们这样的疯狂更是一种真实,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这样走火入魔——考试成了一种生命的负担。教育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出路,教育的改革,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文理分不分、考什么、如何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改来改去,改出了什么呢?看看小学生数十斤的书包就知道了,而那些自命为改革的人还在自鸣得意,不知暗地里拿到了多少出版商的回扣。
病人多了,医院要多。所以现今什么发展最快?大学!遍地是大学,原来是中专的、哪怕是职业学校的,也都成了本科、专科,成为高等院校一分子。扩大的规模吸引更多的人,传统的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心理的积淀又加剧了本来已经患了的病。结果呢,全民疯狂了,人口素质“上去”了,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例接近发达国家了,政绩出来了,可谁又曾想一想,国家的发展是否已经到了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的地步?如果是的,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没有岗位,那么多的岗位根本只需要中学、甚至小学文化的人却要大学生?又有谁曾想过那些七拼八凑的东西改装成的大学也叫大学?至少我很怀疑,也很否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肯定的,就是收钱,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超过规定标准收费,在这一点上谁也不能否认它是大学。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家呼吁扩大消费,又是政策刺激,又是实物激励,谁又想到了居民手中的钱已经被教育掏得一空并且子吃寅粮,多数居民,特别是农民只是在维持最低生活标准,让他们拿什么钱出来消费?谁有钱不知道享受?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让刚刚离开贫困的居民又重新回到贫困(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家的标准学费本科在5000元左右,一个农民的一年纯收入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有数据,老百姓更有数,有良心的人更清楚,更何况那个数字是没有减去日常生活、生产支出,养一个大学生四年要多少钱)。
考试不是一种罪恶,也应警觉,天使与魔鬼只是一步之遥。考试只是教育的很小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更不是其价值、精髓和功用。考试今天的异化,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现今教育的畸形的催化。当新闻连篇累牍大书特书高考的时候,我总是感到莫名的悲哀,尽管我自身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但看到这种变态的发展,特别是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子女在考试的压力之下艰难成长的时候,就有感到一种心痛。
但今天,终于让我有了一点欣慰,报道说今年有八十四万应届毕业生放弃了高考,不论别人如何解读,也不论他们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还是因为就业形势,我觉得权衡利弊之后放弃高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即使是因家庭负担所迫,这也是一种进步,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知道感恩于父母,也是对考试制度和教育制度的谴责。社会要做的不是如何去避免更多的人弃考,而是应当如何动员更多的人起来挤掉大学教育虚假繁荣的泡沫,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身;摧毁支撑变态考试制度的基础,让考试复归其本来的面目。
但愿八十四万人弃考能引发一种冲击现行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力量,也愿社会更早地觉醒,更愿从弃考中得到启示,真正改革现行教育和考试制度,把青少年从考试的压力下解脱出来,让教育不在成为负担,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这一条,教育只能害人误国。
2009-06-13 15:20:27评论(6)| 阅读 (32)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