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之旅 环西宁旅游圈文化之旅
2009-10-24杨自沿
杨自沿
青海湖边 李大明 摄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前往西藏,还是敦煌,西宁是你必经之地。
中等的海拔、环绕四周的群山,为西宁形成了天然空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气候优势,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2200—2500米的海拔,是入藏适度的阶梯,入藏前在西宁短暂停留,可以减缓入藏后的高原反应。
西宁周边风景优美,有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鸟岛,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天池,农牧分界区——日月山!西宁呈现出雪域高原及黄土高原相结合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西宁自古就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枢纽,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明与域外文明双向交流扩散、荟萃传播的桥梁,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之称。
今天的西宁市,作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西宁,不妨以西宁为圆心,以200公里为半径,做一次深度的环西宁旅游圈文化之旅,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乐趣。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72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青海是歌舞的海洋,“花儿”的故乡,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青海花儿会更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狂欢节。辛勤耕作了一年的人们都喜欢在农历六月六这个固定的日子里欢聚一起,放开歌喉,不拘小节地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花儿会”上,往往民间歌手一人演唱,万人相和,一人提问,万人回答。一连几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震撼山川,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青海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奖。在青海藏区,歌舞活动十分普遍,不仅在节假日您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就是在平时您也可以在广场上、在草原上、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跳藏舞、唱藏歌的场面。
青海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锅庄)”“依”“热巴”“则柔”“拉什则(神舞)”“莫合则(军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十余种。每种舞蹈都自成体系,风格各异。
“锅庄”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十几人、几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无时间、地点限制,围成圆圈一起跳唱。歌词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山水人情,歌唱友谊理想。藏族歌舞的特点是歌舞一体,有歌必有舞,舞蹈动作丰富多彩,舞姿舒展洒脱、情绪热烈、气势粗犷,从中表现出藏族人民豪放、刚强、坚毅的性格和情怀。每到夜晚,西宁新宁广场、中心广场、“太阳部落”藏族歌舞演艺厅、格萨尔厅、格桑朗玛厅、桑吉卓玛厅、贡嘎尔厅、苏姬尼玛藏餐风情宫、唐东杰布演艺厅等,都有藏族歌舞和格萨尔说唱的精彩演出活动。
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距离西宁30公里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土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土族人民在喜庆时跳的一种舞蹈——安召舞,这种舞蹈主要在春节等节日和婚礼上表演。有一首《春节祝福》这样唱道:
“新年新月新时光,男女老少喜洋洋,庆贺五谷大丰收,六畜兴旺人安康,转个安召索罗罗,盼望明年更吉祥。”把庄稼人淳朴美好的愿望表达得完美贴切。每逢春节或男女成婚之时,男女老少就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聚集在一起,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围成大圆圈,跳安召,直到把节日喜庆推向高潮。
跳安召时,舞者向前弯腰,两手前后左右摆动,起伏转身后退,半蹲旋转,秀丽温柔的女性动作和粗犷豪放的男性动作形成鲜明而又和谐的对比。他们在领唱者的带动下,边唱边舞,曲调高昂嘹亮,舞姿优美明快。特别是女性舞者的五彩花袖,舞起来时,就像无数条彩虹在空中飘动,绚丽动人。劳苦一年的土族人民就这样兴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忧愁。
从西宁坐车,沿途经过平安,翻过青沙山,再行80多公里,车驶过伊麻木黄河大桥,就到了美丽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600多年前从遥远的中亚迁居到这里。在撒拉族生活中,广泛流行着唱“玉儿”(情歌)的习俗。“玉儿”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撒拉族青年男女追求纯洁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及理想。《巴西古溜溜》(圆圆的头)是小伙子们利用妇女们在田间锄草的难得机会,来到田间地头,向姑娘们尽情吐露内心爱慕的情歌。他们用比喻的手法,赞美姑娘的可爱和动人容颜:
“巴西古溜溜,圆帽来陪衬;腰儿细溜溜,绸带来陪衬;腿儿细溜溜,裹腿来陪衬;我这个阿哥呀,尕妹来陪衬。”
年轻的姑娘这时就会回道:“高高的山巅上,山丹花儿红,年轻的阿哥呀,瞧你多眼馋。发热的六月天,烈日晒一晒,阿哥你看呀,哪有她枯蔫?……五月里的阴雨天,毛毛雨滴几点,阿哥你再看呀,哪有她鲜艳……”
就这样,大家越唱歌越多,越唱兴越浓,在绿色的田间地头,伴着布谷鸟动听的歌唱,把撒拉族青年男女真挚、热烈的情感,一同带入到一个浪漫的世界里。
神奇瑰丽的三寺一阁
青海自古就是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在青海,你会发现不同的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同样呈现出不一样的建筑“面孔”,那古老的村落堡寨,或依山傍水,结为村庄,或川区大邑,聚居成寨,与周围事物那般和谐,粗犷的无比粗犷,细腻的以为到了江南水乡。
塔尔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被誉为佛教的“第二蓝毗尼园”。600多年来,塔尔寺经不断增建、重建、扩建、维修,形成一座占地600余亩,殿宇巍峨,亭楼峙耸,佛塔林立,僧舍栉比,布局自由,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结构严谨,色彩华丽的古刹建筑群。
传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诞生在十善地方(今大金瓦殿处),因剪脐带时殷红甘露滴入土中,后长出一株白旃檀树(菩提树),枝繁叶茂,叶上还显现出狮子吼佛像及文殊七字心咒。若干年后,大师之母按儿子的嘱托以菩提树和狮子吼佛像作为塔心胎藏建成一座莲聚宝塔。后来,旁边又建成许多寺院殿宇。故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始有塔尔寺之称。
塔尔寺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以瑰丽壮观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而且是藏族文化艺术荟萃的宝库。琳琅满目的雕刻艺术和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法物圣器,或鎏金饰珠,或浑朴无华,不少是稀世珍宝。皇帝御赐和名人敬献的匾额亦为重要文物,浩瀚的藏文古藉藏书是研究藏学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瞿昙寺被国内建筑界誉为“小故宫”,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在青海省乐都县瞿昙乡新联村,距西宁88公里。“瞿昙”一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该寺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初期的建筑群。瞿昙寺系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完全采用汉族宫式建筑形制。历经600余年至今仍保存完整,尤其难能可贵。
瞿昙寺院内最宏伟的建筑是隆国殿和两侧的抄手斜廊,它们是依照故宫太和殿之前身即明朝的奉天殿为蓝本而建,隆国殿前面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则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弘义阁)而建。其建筑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细部隔扇“簇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别无二致。抄手斜廊本为唐宋时期宫殿寺庙建筑遗规,屡见于文献中,而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唯一实物,所以极为珍贵。抄手斜廊以烘云托月之势把主体建筑隆国殿衬托得格外雄伟壮丽,使之呈现一派皇家殿宇风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寺及吾屯上下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同仁县的所在地隆务镇。隆务镇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依山傍水,环境宜人。隆务地区是重要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隆务寺是安多地区藏族佛教艺术的中心。该寺始建于1301年,寺内有佛殿、经堂31座,活佛囊谦院43处,僧舍303院。为汉藏合璧式建筑。经堂、佛殿建筑宏伟庄严,装饰华丽,房顶皆为琉璃瓦。中脊有镀金的高瓶。寺院中央的大经堂建筑是隆务寺的标志性建筑。寺内有宗喀巴大师像高11米,座底周长26米,上下周围满嵌金玉宝石,通体镀金,更显得金碧辉煌。吾屯上下寺的雕塑、壁画、刺绣、堆绣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吾屯艺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玉皇阁由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图书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组成。玉皇阁是国内非常独特的一座集儒、道、佛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玉皇阁万寿观为整个建筑群之首,建于高12米、边长14.95米的方形砖铺面夯土台基上。台基高三丈六尺,寓意一年360天,底面24根立柱,寓意二十四节气。中间4根通柱,寓意一年有四季。万寿观通高26米,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间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层奉“人”,立皇帝牌位。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壮观,被誉为“仙阁插云”,有凌空出世之感。春夏之交登临此观,凭栏远眺,黄河水清,梨花放白,群山微赤,田畴覆绿,令人心旷神怡。
承前启后的历史殿堂
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万件,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就成为了珍贵文物珍藏的重要场所。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美丽广阔的新宁广场东端,为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其建筑形式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用须弥座、重檐庑殿顶和回廊、角楼等古建筑要素组合而成,古朴庄重、气势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博物馆南北跨度149.5米,东西跨度为82.9米,檐高25.2米,主体三层,其它建筑五层。总建筑面积为20800平方米,其中一楼为文物库房、办公区,库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二楼以上为展览区,有各类展厅11个。馆藏的各类文物已达4.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0余件。青海省博物馆先后举办过许多大型展览,目前推出的展览有《青海史话——历史文物展》、《唐卡艺术展》《造像艺术展》《“七彩经纬”藏毯工艺展》和《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展》。青海省博物馆与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新宁广场构成了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省会西宁标志性建筑和景观,是西宁的“客厅”。
青海省民俗博物馆(馨庐)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马步芳家族私邸。“馨庐”二字,系国民党元老林森于1943年所题。馨庐名称来自《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和“南阳诸葛庐”。因为公馆的许多墙面均镶有玉石,故人们称之为“玉石公馆”。馨庐旧时是青海省最为富丽的建筑,馨庐花园是青海省最为壮观的花园。馨庐外有高大土墙围绕,整个建筑群大都沿相应空间的四周排列连接,形成了几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院落。2006年4月28日,在原“庐”址上成立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馆。博物馆通过立体文物和典型场景的恢复再现,生动地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内容,特别是青海藏、土、回、撒拉、蒙古等民族民俗展馆,把民族产品、民族艺术品、民族家居生活状况尽揽于一个屋檐之下。为帮助参观者直观了解展览内容,景区内还增设了老片子电影放映、“花儿”随意演唱、皮影戏表演等让广大游客参与的娱乐节目。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彩陶专题省级博物馆,也是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艺术宝库。远远望去,柳湾彩陶博物馆像是平地上放置的一件精美的彩陶。该馆馆体为黄褐色,周围绿树环抱,显得非常雅致。这里收藏着柳湾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出土的文物近4万件,彩陶占了多半,博物馆内所藏裸体人像彩陶壶、人头像彩陶壶、彩陶靴、桶形彩陶、方形彩陶、鸮面罐及骨制刀、叉、勺为馆藏之精品。博物馆基本陈列《青海柳湾墓地》从先民的埋葬习俗,丰富的物质生活及充实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柳湾彩陶多样的造型,繁缛的纹饰,奇妙的构图,其中彩陶钻孔修补术、制作工艺流程、陶器符号等知识,对人们加深对文物历史和对先民生活状态的了解有很好的帮助。
青海还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民营博物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西宁高新生物园区,是全球唯一的藏医药博物馆。博物馆共3层,开设药物标本、藏医医史、医学唐卡、医疗器械、古籍文献、天文历算、彩绘大观等七个展厅,共展出动植物、矿物标本2000多种,30多位历代著名藏医药学家、80幅藏医学挂图和1300年前的180多件传统藏医外科器械及1000多部古籍文献。另外,馆内还永久性展出由当代藏族著名唐卡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历时二十年设计策划,400余位藏、蒙、汉、土族顶尖工艺美术师耗时四年精心创作完成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卷,该卷长618米、宽2.5米,以藏族传统绘画技艺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宝颜料精心绘制而成,《彩绘大观》汇集了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高原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藏族唐卡巨作,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瑰宝。
赞普林卡距省会西宁43公里,占地面积43亩。分前后两院,前院为佛殿,后院为藏式宾馆和皇家园林。前院主殿为五层楼藏式建筑:三层中空,塑有现今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赞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迟尊公主佛像。还塑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觉囊派、希结派、苯教八大教派创始人塑像,以及藏传佛教五大护法、四大天王等。四、五层塑有藏传佛教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代佛——释伽佛、未来佛——弥勒佛)。大殿内墙壁上绘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进藏、藏传佛教十六尊者、汉传佛教十八罗汉、释伽牟尼传等大型壁画与唐卡。青海省赞普林卡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为一体的藏王寺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藏王寺院。它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叹为观止的遗址景观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在甘肃、青海两省间穿山越岭,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或大或小的山间河谷盆地。就在黄河即将告别青海进入甘肃的时候,在青海省民和县的南端与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北端,在两道峡谷之间,出现了一个三角形的小盆地,叫做官亭盆地,这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气候最好的地方,黄河在这里横流过盆地。这里既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又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黄土覆盖在低山缓丘的红色岩层之上,构成了青海东部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光秃秃的黄土沟岭。
沈那遗址坐落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北,湟水河支流北川河的冲积扇上,如今这里已成为繁华城市的一部分。早在1948年,沈那遗址就被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发现而闻名于世,时称“小桥遗址”。此后,沈那遗址就成为国内外文物考古界专家来青海考察时光临的地点之一。1991年,在沈那遗址上出土了齐家文化(距今3500——4000年)房址、墓葬、灰坑和一批齐家骨、石、陶遗物,其中以半地穴式房址最为突出。房址型制有圆形、方形两种,出土的17个房址中,白灰面的9座,硬土面的8座,房址面积在9至10平方米之间,房内有灶坑、柱洞。像这样规整,且采用白灰面防潮措施的史前房屋十分典型。根据出土情况,专家们进一步认定,沈那居住聚落遗址分布相当广泛、非常密集。说明那时的沈那人过着下河捞鱼蚌,上山逐弥獐,山下炊烟袅袅,山上篝火团团,丰衣足食的日子。
历史翻开1600年前,传说南凉王曾在西宁陈兵十万,以炫耀武力。耸立在市区中心的虎台遗址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检阅士兵的重要遗迹。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高台由黄土夯成,共分九层,高九丈八尺,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钺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今日读来,仍有一股铁马金戈的气势跃然于纸上。今天,西宁市在这里建起了一座融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成为人们缅怀往事、追忆历史的好地方。
另外,在富饶、美丽的热贡地区,以热贡艺术绘画、雕塑、堆绣、沙盘画等为内容的民间工艺美术,以热贡藏戏、传统曲艺、民间传说、拉伊传唱、著作典籍等为内容的文化艺术作品,以及以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宗教法会等为内容的民间活动,它们不仅存在于热贡地区的村落民居、寺庙建筑、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当中,更存在于当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礼仪节庆等民风民俗当中。(热贡艺术本刊有专门栏目介绍,在此不赘述)
当你徜徉在这里的草原、街道,让思绪定格,你会发现,浪漫、震撼、感动,还有神秘和豪迈会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久久挥之不去……
亲爱的朋友,这就是西宁,被世人誉为旅游者的胜地。我们在这里真诚地邀请您到三江源头、中国夏都——西宁来,走一走,看一看。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青海旅游》杂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