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秘境青海挥洒激情诗篇
2009-10-24高昌
高 昌
记者:我一直非常喜欢您笔下这样的诗句:“一切开始。不是鸡叫那一声,是我睁眼/那一刹”。我觉得这是对“解放思想”这四个字的一种很美妙的诗意阐释。在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再次掀起“解放思想”的热潮。近段时间,中国多个省市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请问您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解放思想”这样一个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词,是怎样理解的?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大背景下,思想解放对推动青海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
吉狄马加: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始终让我们能够站在思想的前沿,保持目光超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创新的理论即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在创新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应该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一个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什么地方思想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了,这对于我们青海来说,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步的幅度。我国近现代以来,经历了数次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不断做出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论断,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新一波解放思想大讨论进入新的高潮。可以说,我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党思想解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首要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不搞“全盘西化”,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福祉。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和坚持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勇敢地从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型期,对经济,对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无论是对于全国各地,还是对于青海省,无论是对于经济建设,还是对于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认识,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去处理,我们只能依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勇于创新,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经济建设和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大发展。
记者:青海的秀美山川和深厚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常常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可是,这么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时候又让我好像有点“酒香无奈巷子深”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憾。虽然古人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秘境青海也确实妙不可言,但是从我这样的一个外地人的一些肤浅的个人感觉出发,面对时代大潮,重新认识和审视青海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很迫切的。您现在被一些诗友戏称为青海文化旅游工作的“掌门人”,能够采访到您,我感觉很荣幸,同时也很想借这个机会听一听青海省领导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应该怎样立足青海,放眼世界,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吉狄马加:青海的发展不能是孤立的发展,也不能是单一的发展模式。青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模式需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重新认识和审视。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条件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又成为新时期的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都与青海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或进一步加强对青海资源的认识问题。
我省不仅有丰富的水电、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的七分到八分之一,资源地位十分重要;我省又是生态大省,“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省面积的一半,又有“中华水塔”之称,生态地位十分显著;而且,这里也是多民族聚集区,有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六个世居民族,境内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高山草原,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是原生态文化和高原旅游资源的富矿。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都能够认识到这一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省委、省政府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连续召开三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把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正式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样是我们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我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还是不能够真正适应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形势,不少干部群众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在发展思路和具体实践中,更加看重投资大、见效快、眼前受益明显的工农业等项目,没有把自己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高原旅游资源作为优势资源去挖掘、利用、开发,不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由于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原因,各级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还不够,使得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
今天,重视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我省的文化、旅游、体育及民族、宗教资源的重要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认真研究社会事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如何创造社会财富的问题,并进一步增加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重,保护、开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青海得天独厚的生态地位和区位优势,利用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的时机,在生态项目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坚决避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特色经济,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和高原民族地方特色生态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培育成我省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我省高原自然生态、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体育品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化,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与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青海各级政府开始认识到青海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并在发现、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省委、省政府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生态立省、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对青海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再认识,增强全省人民的信心和干劲,齐心协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必然选择。
记者:相比而言,水电、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的开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上见效益也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润物细无声”的,有时候经济上的效益不会那么快就显示出来。不知这是否是导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水电、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的开发相比容易受忽视的一个原因?
吉狄马加:过去,我们对文化旅游是重要资源的认识有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个认识,升华这个认识,要把文化旅游资源同水电、矿产、动植物等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认识,并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的突出位置上去思考。当前,关键是要以文化的视野,全局的眼光,开阔的思维,把青海文化、青海旅游放到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和世界旅游的大范畴中去审视、评估青海的文化旅游资源,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更高层次上分析省情,认识省情,充分认识青海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对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或发展思路进行认真思考,总结经验,重新审视过去长期被我们忽略了的东西,尤其是对我们特殊的文化、旅游、体育以及民族、宗教等具有的潜在资源被忽视,甚至不重视,或不认为是一种发展资源的思想认识,站在思想、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认真解决在解放思想上与时代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重工农业投入、轻文化旅游投入,重文化事业性质、轻文化产业性质,重文化社会功能、轻文化经济功能,重政府文化主导、轻社会文化参与的问题;切实解决对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问题。
当前,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例快速增长,可以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链的打造、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新的财富源泉,还可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自身的扩张与辐射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带动物质生产领域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的效果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记者: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开展也会受到经济条件的某种程度的制约。所以我的印象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等事业的开展似乎也不是太景气。您怎样看待青海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
吉狄马加:青藏高原具有高海拔地理、神秘宗教色彩和藏民族神奇文化魅力等特殊文化旅游价值,在世界有着很高的旅游地位。谈青藏高原,离不开西藏,也离不开青海,青海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西藏同等的文化旅游资源秉赋,并且还具有多民族、不同地理地貌、悠久历史和众多文化遗存的特点,对世界同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去开发、利用好青海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经济的滞后,不完全等于文化、旅游和体育事业的落后,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又是文化、旅游等资源富集的地区,较之其他产业,文化旅游发展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完全可以通过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文化、旅游等事业发展上有所作为。在这次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肯尼亚等国并不是发达国家,但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样,举例来说,泰国也是个欠发达国家,但是,泰国上下对本国的文化旅游资源认识到位,并倾全国之力充分加以利用,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特别是宗教旅游,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旅游业收入平均占泰国GDP的7.1%,全国(曼谷除外)有70%的国民收入与旅游业有关,旅游已经取代稻米出口,成为泰国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我省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文化、旅游等事业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给青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来青旅游的人数一度突破千万人大关。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也得到迅速发展,民族民间风情歌舞、特色工艺手工制作、艺术品销售收藏等,正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其中工艺藏毯、热贡艺术、昆仑玉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正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产品品牌,仅工艺美术品行业年产值已经能够达到8亿元。“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7.5%和93%。新闻出版以打造精品力作为重点,完成了一批重点图书出版任务。近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郁金香节”、“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青海国际藏毯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音乐会、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既有青海自然人文内涵、又具独特创新视角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说明,我们青海只要以世界的眼光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就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只要以革新的胆识把握时代特征解放思想,就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破解难题,求得新跨越;只要以务实的作风履行时代使命解放思想,就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完成新任务,建设新青海。
记者:您的介绍,令人十分振奋。请问青海在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方面有什么新思路?下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突破口在哪里?
吉狄马加:简言之,就是登高望远,大胆创新,着力发展青海特色文化旅游创意经济。
当前,发展创意经济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创意”已被广泛认可为决定巨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从世界创意产业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创意是由想像、理念、文化、情感等非物质的要素构成的一种生产力,它具有无限的想像空间,可以用想像去推动创新,将理念提升为价值,用文化制造卖点,把情感变成市场优势。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意将是重要的竞争力来源:它可以用无形资源提升有形资源的价值(提升附加值);创意的高整合力可以让风马牛相及;创意强劲的市场力可以使产品具有感性卖点;创意人眼中无废物,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创意更可以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知识、智能和技术等要素,要比一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一个充满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创新思想和创造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以韩国、泰国和我国香港为例,韩国政府为了将文化资产转化为创意产业,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设立了“文化产业局”,下设12个附属机构,其中“文化产业振兴院”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将创意文化内容衍生成市场化产品,所界定的产业项目有动画、音乐、影视、卡通等,提供设备租借、投资、技术教育训练、协助发展国际行销策略,进行产业中长期计划的研究,与其它国家、地区单位发展策略联盟的伙伴关系,并极力促进以民间为主导的“韩流”活动,并为之创造条件。泰国把创意思维用于旅游宣传,广辟游客来源,政府每年都投资500多万美元用于旅游宣传。除了常用的广告、报刊、电影、录相等宣传手段外,还每年用泰、英文出版30多万本精美的旅游手册,发行100多种录像带和幻灯片,100多万张招贴画。政府还在如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悉尼、东京和纽约、旧金山等世界性大都市设立专门的旅游办事机构,同所在国和地区各大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建立关系,开展客源市场调查,介绍旅游景点和旅游环境。泰国政府注意把开发旅游资源和弘扬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建立500多个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从而推动创意旅游迅速发展,创汇收入在东南亚国家中位居第一,在亚太地区中也居于前列,泰国已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市场之一。香港在结构性经济转型过程中,旅游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重,已成为香港经济复苏及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解决香港失业问题的最重要一环。但是,与其他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比,香港的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它既没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也缺乏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迹,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弹丸之地却造就了现代旅游业“神奇的伟大事业”。香港在旅游资源并不具备比较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凭借什么因素打造了现代旅游业的神话呢?我认为,包括泰国在内,他们凭借的就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香港把文化创意作为丰富旅游产品和精致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对旅游品牌进行成功的创意策划,有力地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与金融、工商及物流业并肩的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促进城市高端起步,跨越式发展,在实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方面高起点,大投入,现在,星罗棋布的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创意、策划、广告设计公司、文化工作室及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创意产业的生力军。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突破了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难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发和拉动作用。
记者:香港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些发达地区容易“落地生根”,在青海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会不会“水土不服”?请问青海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功的实践和经验?
吉狄马加:可能有人会说,创意是发达地区的事情,青海这么落后,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可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既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也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甚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自然、人文资源和文化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越是落后地区越是应该通过创意才可能同发达地区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应该通过创意才有可能把自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出去。我认为,用创意思维发展文化、旅游等事业,往往在落后的地区可能越有作为,越是能够站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只要我们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培育文化旅游创意经济发展主体,通过中介机构参与,不一定都是高科技或大排场、大投资的歌舞,只要能够进行有创意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往往一部影视作品,一次成功的节庆活动,甚至是一本热销的图书,都可能创造出奇迹。可以说,创意思维无处不在,创意经济离青海并不遥远,青海早已有了创意的成功范例。
比如,尽管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还很差,资金也不雄厚,人才也不如发达地区多,但是,我们很好地利用了青海湖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特殊的高海拔概念,精心策划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经办成了仅次于环法、环西班牙、环意大利的第四大国际自行车赛事,从形式、内容和作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一个以围绕“环湖赛”为明显特征的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形成。今年,世界攀岩锦标赛还将走出欧洲,走上青海高原,这是世界攀岩锦标赛第一次在欧洲之外的地区举办,是青海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的地理概念进行创意运作的结果,是青海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环湖赛”、攀岩赛、黄河极限挑战赛都已经成为宣传、推介青海的金色名片,这是青海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开始尝试发展文化旅游创意经济的最大成果。还有,我们充分利用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咸水湖和高海拔的独特区位优势,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邀请了40多个国家的著名诗人在青海湖边发表了《青海湖诗歌宣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思维的尝试,在国际上产生的反响是巨大的,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重大文化创意之一,成为世界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从而增强了青海湖品牌的对外文化概念和文化影响力,并将由此催生出围绕青海湖进行文化、旅游策划的创意产业。我们利用奥运会奖牌的独特设计和昆仑文化内涵,通过精心策划和运作,把昆仑玉捐赠为第29届奥运奖牌用玉,不仅使青海昆仑玉成为国玉,走向世界,而且让世人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昆仑文化,了解了青海,一个以奥运奖牌用玉为文化概念的昆仑玉创意产业已经形成;我们以音乐的表达形式对三江源水资源概念进行创意,举办了“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8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音乐会”,传达了我们为缔造和谐世界、生态文明、和平幸福的人类生存环境所持有的积极态度与乐观精神,呼吁人们重视水资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创意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品牌效应。为了丰富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内容,我们把民族文化旅游节与唐卡艺术相结合,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搭建新的展示平台,举办了“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不仅提升了唐卡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由此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还要充分利用青海山川的神奇壮美,举办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吸引国内外纪录片摄影家来交流山地纪录片的成果,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山地概念的运作,来展示大美青海的无限魅力,推动外界关注、拍摄青海,从而促进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其他还有海西州利用盐湖资源打造的中国盐湖城概念,海东地区在古遗址上经营中国彩陶之都、东方庞培城的文化记忆,海北州“在那遥远的地方”推出的浪漫金银滩草原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创意思维。
记者:这些创意思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产生不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的人会不会表示忧虑?
吉狄马加:当然,开展这些活动,有人认为是白花钱,不会对青海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是的,这些活动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提升青海的知名度,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拉动经济发展,却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首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极大地提升了青海的对外影响力。一届又一届的“环湖赛”让世界更加认识了一个开放、自信、创新的新青海。所以,一个有创意的文化、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仅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而且关键是能够用创意的思维去影响经济发展的思想,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其作用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个项目的投入,这是我们花几百万、几千万也买不到的效果。应该说,我省独特的高原地理、地貌和众多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为我们开发和推动创意产业创造了条件,要把这些文化和地理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做大做强,仅有特色是远远不够的。云南可以在“香格里拉”上作足文章,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昆仑山、可可西里、年宝玉上做出我们的大块文章呢?《可可西里》的电影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在其后续文化产品上却没有更多动作,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进行产品的精深加工,没有利用这个品牌进行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延伸。
记者:青海提出探索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创意经济之路,显示出开阔的胸襟、过人的胆魄,也显示出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生机蓬勃的活力。您认为探索这条道路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什么?
吉狄马加:今后,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地区、行业、条块界限和旧的框框,整合各类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发挥想象的力量,变发展劣势为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终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创意经济要有超前的观念,有冒险的精神,大胆试验、大胆创新,不能因为青海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就不敢在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去大胆想、大胆做;别人不敢想的我们敢想,别人不敢做的我们敢做;我们自己做不了的,可以请外面的人来帮助我们做;要依托我们的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前瞻性审视,以全新的观念、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去做一些别人不曾想、不敢想又不敢做的事情。要看到并敢于、善于去挖掘青海发展的潜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办成大事。还要看到青海经济滞后只是暂时的,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却有着很强的先天优势和发展后劲,只要我们敢于、善于煽动想像的翅膀,在无限的空间尽情飞翔,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合理利用青海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表现手段,对已有的文化产品进行必要的筛选、改造、加工与包装,延伸文化产业链,开发后续产品,将产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地域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打造出青海靓丽的文化产业精品。为配合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省政府已决定投巨资建设高档次、现代化的大剧院,同时,开始策划、打造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两台剧节目。各地区也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策划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这就是已经萌发的创意思维所带来的产业效应和经济效应。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宣传青海,推介青海,让外界了解青海,让青海走向世界。
青海各族人民历来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包容性极强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民族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接纳,特别是对异族文化、外来文明的宽容与善良,使得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以延续和传承。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种优良传统,虚心学习国外国内先进经验,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发展自己,要解放思想,学习云南、四川等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学习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实现文化旅游创意经济的突破,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创意经济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