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谈
2009-10-23何兆生
何兆生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由此可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发展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必然。
一、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历史课程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1)能够拓展延伸学生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发展;(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形成严密完整的学科知识思维体系;(3)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信心,以科学的学习思维为指导适应新课程学习发展要求;(4)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和潜能,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课程奠定基础。思维训练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
例如,在“科举制的创立”教学中,笔者就通过以“科举制的产生及其发展”为教学的主线,建议学生通过如下的学习方式予以完成教学任务:(1)利用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来搜集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2)利用思考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①科举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②该制度的出现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③你认为怎样评价该制度?(3)建议学生写一篇有关科举制度的小论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符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生成,便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创新精神。
二、营造情境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激情
任何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也只有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氛围之中才能够激活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也就难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体验事件发生的情境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学氛围中,一方面,增加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全面看待问题和深邃思想的能力。营造这样的情境教学氛围,无疑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有关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这一内容就可以通过营造情境教学氛围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学环节如下:(1)利用标语的形式打出《联合国家宣言》中的“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营造联盟的氛围;(2)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的领导人,并要求他们分别对各自的立场予以阐述;(3)让学生对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即兴演讲,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文本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化教学资源也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多种感官的发展需要,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化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学科而言,它不仅使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点直观地体现,而且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和历史内容,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许多资料可通过多媒体形式来生动的表现,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便于学生接受到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笔者就选择了巴以冲突的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该影像来感知中东地区的不安定。进而布置如下的思考题:①中东地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②该地区的战火频繁表现在哪里?③战争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在通过观看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地思考上述问题,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都市郭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