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2009-10-23华桂松
华桂松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这一弊病,力主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样才能把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学生扬起率真灵动的学习激情,能在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里尽情遨游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动力,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乐于学习语文的情绪,推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会有我要学习语文的想法,从而为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的: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2.故事奇闻引起兴趣;3.设疑质疑引发兴趣;4.开展比赛激起兴趣。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老师找到门径,并主动去培养,学生完全可以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指字典、词典、书目、索引、图表、手册等。它们是自学语文经常用到的“老师”。学生善于查阅这些工具书,不但可以帮助识字、解词,而且可以查找典故提供的文献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加强巩固所学的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工具书的种类较多,初中生一般只要求学生会查字词典,以解决字词不懂的问题。我指导学生查找字词典,主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迅速地运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查找字词使学生养成会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加强预习指导,养成自学习惯
每一次语文预习我都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示一些阅读方法,指导一些读写规律。要求学生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去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做到:1.看和查,即默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2.摘和写,即摘下新词佳句,做一些课后练习题或者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如此天天预习,月月练习,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四、掌握学习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掌握学习规律,根据学习规律去指导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是先向学生介绍记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同学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自练、自结、自测的能力,赢得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加强课外阅读
能力的培养,必须有相当量的实践与训练才能形成。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不会例外,学生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实上,人一生的阅读,在学校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课外。人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教科书上有限的选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校生扩大阅读量,其中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不少于80万字,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它不受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局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量的阅读要求,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方法。在校内,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汇报和交流,既让学生谈一谈、比一比,充分体会阅读的乐趣,又可以检查课外阅读的效果,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指导。
六、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各种有益的语文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仅是“阅读”一项,很多课外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故事会、演讲会、戏剧表演、手抄报、小论文撰写、上网搜集信息等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必须独立或合作搜集材料、进行研讨,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新课标精神。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阅读量和信息量较少,生活视野较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上面所述仅是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粗略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怎样培养,只有能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让学生离开教师也能自学,实现了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那才是语文老师教学成功之处。
作者单位:江都市昭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