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训工作的自我诊断与处方
2009-10-23佟树森
佟树森
摘 要:构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评价激励”相结合的校本研训机制。是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真正使校本研训为教学服务,就必须静下心来,给自己把把脉,找找药方。
关键词:病症 处方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各校都在努力构建“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评价激励”相结合的校本研训机制。这是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想真正使校本研训为教学服务,就必须静下心来,给自己把把脉,找找药方。
经过近几年的认真梳理、研究、反思,对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诊断:
病症一:盲目追风,无的放矢。开展校本研训就是学习引进,今天推广××法,明天研究××课题,后天又要开展××工程,盲目追风,不成体系。
病症二:好高骛远,追求形式。校本研训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理论学习——实践产生问题——研讨与反思——再实践再提高——成果总结”的过程进行。于是不管教师的状况如何,都要求其“每学期写××字的学习笔记,研究×个课题,写××字的研究记录……”等等,希望在各个环节上都能强力监控,有据可查。实际上却因检查量过大反而造成监控缺失,考核评价流于形式;而其实质是忽视教师专业水平现状,急于求成,选择的起点过高,要求的任务过多,挫伤了教师对研训工作的兴趣,致使校本研训变成了抄写竞赛和下载技术大比拼。
病症三:基础不实,空耗精力。研训平台的搭建存在严重缺陷:由于追求表面文章而使研训网络过于繁复,缺乏富于执行力且普遍认同的管理、考核、奖励等制度,在时间、人力、物力上保障不足等。
病症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校教务人员必须承担“专业引领”的职责,可自己却整天忙于布置任务、定制度、写方案、检查材料、组织活动等事务性工作,不注重自身学习和专业水平提高,靠老本吃饭,不能为教师做出有专业水平的即时培训和指导,张嘴便是原则话、老套路,难以使教师信服。更为忌讳的是,没有把校本研训作为常态化工作,一时风平浪静,一时又疾风骤雨,让教师无所适从。
病症五:定位不当,挫伤人心。过分偏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职位职责,忽视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忘记了教师也需要给予关注、给予赏识、给予机会,往往因工作失当挫伤教师的自尊心,无意中把自己置于奴隶主的位置而把教师当成了奴隶。
对这些症状开出了如下“处方”:
1.以课带研,注重实战
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训工作,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实战性强等特点,易于为教师所接受,理应成为研训工作的最主要切入点和落脚点。那就从“拿手课展示”入手,帮助教师学习和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再以研训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师间的互听、互评、交流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一课多轮、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汇报课、示范课等活动。只要立足课堂教学,开放互动,深入挖掘,引导反思,就是抓住了校本研训工作的根本,对于任何情况的教师,都能有效地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2.依托教材,注重反思
在研训组内开展教材分析汇报活动,使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明晰目标,转变观念,改进教法,积累经验。自我反思、互动反思是增强教师自觉改进意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校本研训最普遍的形式。因此,要求教师定期写反思日记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份教学反思总结,在各种集体性教学活动中都突出自我反思和互动反思环节,以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树立、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进。
3.搭建平台,创造氛围
通过积极宣传、大力组织、榜样带动形成校本教研的浓厚氛围;在广泛征集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操作性强的校本教研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训阶段规划和长远规划;构建以研训组为中坚的“学校——研训组——教师”三位一体的简单合理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丰富研训组的工作职能。
4.以师为本,调动内驱
靠什么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无非是强制力(外因)和内驱力(内因)。在强制力上,惩罚的方式与工作的目标相悖离,奖励、提资、晋升等应该是激励制度建设的内容,因此,只能在“内驱力”上做文章。在这方面我比较认同的理论是“使教师因工作获得自尊、更多的认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等”。这看起来很难,但有个想法不妨一试:把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演绎出一套成人版,用在老师身上。
5.充实自身,积极引领
作为校本研训工作的“主谋”,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尽到努力:一是丰富学识,堪作指导,最低也要在每次参加研训活动之前搞好“临阵磨枪”;二是更新观念,以师为本,真正关注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取得教师的支持配合;三是竭尽全力,身先士卒,要想把活儿干好,自己就得首先多出心血多流汗。
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既是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开展研训工作的必由之路。从成功经验中找到了更多的“良方”,必将推动学校校本研训的顺利实施,早见实效。
作者单位:河北省丰宁县满族自治县大阁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