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语文教学的美丽插图

2009-10-23何金云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图画语言文字文字

何金云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它的美是语言文字的灵动,是教师才华横溢的展示,是学生聪明才智的体现。绘画是一只并不精美却很实用的饰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绘画这一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将会锦上添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也选用了许多色彩鲜明让人赏心悦目的图画,但毕竟有限,而那些抑扬顿挫的语言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幅画。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语文老师能靠船下篙,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把语言文字化解为简单的绘画,则会事半功倍,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读一读,画一画,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意境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的形象却是丰富多彩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美,体会所描绘的意境。《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描绘月下美景的文字: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西岸、芦苇、树木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学生在朗读这一段文字时,老师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如图)

无须过多的讲解,淡雅清纯的月光,浮光跃金的江面,镀上花边的芦苇、树林、山峰跃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图文对照,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课文所描绘的意境。通过对学生绘画的分析,就能够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把树画得枝繁叶茂,就说明学生对“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话不理解;有的学生没有把黄蝶画到油菜花中去,说明他们没有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奥妙。老师借助图画与学生热烈互动,自己评自己,大家互相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而透彻。

三、想一想,画一画,理顺文章的脉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文章是以方位顺序记叙的。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幅正确的图像,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方位图。有些课文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文章内容,可以指导学生用绘画表现故事。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教师可以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用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再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如下图)

几根简单的线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文的知识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

四、画一画,写一写,想象作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而图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支点,把培养写作能力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

(一)明确要求,先画后写。

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把这特定情境下所发生的事先画下来,学生在作画时实际上就是对习作的构思过程,动手动脑,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中,学生的思维不再僵化,写作灵感一呼而出,一篇篇生动的、各不相同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就产生了。

(二)巧联系,编情节。

老师出示几幅互不相干的图画,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这类想象作文的练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联想能力,既是图与图之间的联系,也是图与生活之间的联想。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就愿写、乐写。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你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课堂的教学会向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并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除了与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紧密联系外,我们认为与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着极大的关系,绘画的恰当运用,会给课堂注入活力,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绘画在语文教学中驻足,让学生在美丽的想像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图画语言文字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语言文字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