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10-23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美的德育数学

陈 洲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结合平时的数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些做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用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用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用深入的思考、顽强的探索、严格的规范、准确的计算、感人的故事尽力体现数学的精神。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受到科学精神和美的陶冶,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责任感、敬业精神等做人的道理。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1.在阐释数学概念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授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和有理数的关系,讲解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关系时,可以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在讲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时,可渗透量变、质变规律。这些观点的适时简介,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获得感知与体验。

2.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现行数学教材结构简明,形式活泼、图案生动形象,本身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更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数学中充满着对称美。如线、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案体现着对称美,式子a+b=b+a,a+(b+c)=(a+b)+c等数学定律也是对称的。数学中还充满着简洁美,如a+a+a+a=4a等公式的简洁美,解题方法上的避繁就简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性,数学美的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它是沟通智育与德育的桥梁。

三、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章中从部分看全体,调查野生动物的数量:“世界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经灭亡或濒于灭亡,为了保护动物,常常要估计某种现象动物的数量。现在要估计某片树林中大熊猫的数量,你会采取什么办法呢?”像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包含着德育,学生在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时,无形之中接受了关心生态环境的教育。

四、教师要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圆时,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在学习完函数图像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再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边城学校

猜你喜欢

美的德育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好美的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