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09-10-23陈金梅
陈金梅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的进一步推进,新教材进入了体育课堂,而体育新课标理念在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下体育课堂中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进一步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 中学生 自我效能感
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的要求比较高,这些能力要求难免会给学生顺利参与体育学习造成许多困难,若这些困难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Bandura,1989)。Bandura指出,人们接收并整合来自实践的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状态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自我效能。在认知方面,高自我效能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促进人们在各种情景下完成任务,提高人们做决定的质量和学业成就,而低自我效能者的思维方式则是自我妨碍式的;在动机方面,高自我效能的人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为自己设计更高的目标,有更强的坚持性,而低自我效能者则不会对任务有高投入和高努力;在行为选择上,高自我效能者面对困难情景时会积极应对,而低自我效能者则会选择逃避;在情绪方面,低自我效能者往往抑郁、焦虑、无助,他们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悲观的想法,而高自我效能者则往往比较乐观。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个体人性的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二、新课标下体育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观察,意志薄弱。事实证明,不良的学习习惯,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效能感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动作技术,并在一些耐力性体育活动中,鼓励学生坚持再坚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2.尊重个体差别,因材施教,提升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能力结构和个性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形式,以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要求来对待全班学生,这样使天生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往往获得失败的体验,自我效能感降低。而个人化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且对自己进步的评价不是与他人比较,而是将现有成绩与自己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这样更容易促使学生卷入任务,自我效能感较高。比如说在进行百米教学或者跳远运动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首次成绩登记下来,一个月后再次测试,对于成绩较上次的个人成绩有所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培养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自我效能感。
3.创设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情境,提高自我效能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生理、意志、情感都各不相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都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育自主学习情境,有助于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合作性的体育学习情境是将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内好、中、差生的比例基本一致,然后由小组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够减少学生由于经历学习困难而导致的消极的能力对比,而且小组的成功在于每一个组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成果,这样容易使学困生卷入任务,自我效能感增强。
4.积极的自我归因有利于自我效能感提高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学生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三、小结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而根据体育新课标的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尊重个体差别,因材施教、创设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情境、积极的自我归因都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林颖,王小明,胡谊,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1,15~20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