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的“问题设计”教学之谈
2009-10-23林江平
林江平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一)“问题设计”教学是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需要。历史学习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问题探究,不仅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二)“问题设计”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需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需要一定智力支持。这种支持就是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便能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问题设计”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问题教学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定能够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和激情,积极参与交流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二、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运用
(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难易相当的问题
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离不开一定的问题引导。课堂教学中设计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学习感官,激活学习思维;另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在问题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要求,创设难易适度的问题,不仅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元朝建立”的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问题:①元朝建立的时间在哪一年?创立者又是谁?②元朝的建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③元世祖为了巩固元朝,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④这些措施对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予以学习。以上的问题体现了这样的特点:①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相扣,便于学生回答;②围绕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③体现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二)围绕学习思维,激活学生的问题探究信心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提高自身历史综合素质的“核心”。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问题设计教学中应该紧紧围绕“活跃思维,增强能力”的要求,创设具有一定思辨特征的教学问题。思维能力的训练应该是问题设计的一根红线。这样的问题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的思维训练特点:①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化解教学难点;②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隐藏其中的内在规律;③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思维的具体体现,能够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宋元文化”的章节教学中,笔者就以“灿烂文化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为解题思维,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问题:①宋元的活字印刷术具有怎样的特征?②指南针的运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积极影响?③你认为怎样综合的分析评价这些科技发明?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不仅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能够掌握该堂课的教学重点,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利用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增加设计问题的深度
现代化的教学认为: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对此,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按照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如下的作用:①激活学生的潜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便于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②师生互动功能,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是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③生成发展功能,即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的发展创新,以利于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讲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②这些纲领与前面的农民起义纲领有何区别?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探究,定然从信息来源中明白: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农民起义说到底就是为了变革生产关系。
三、历史“问题设计”教学的意义
(一)历史“问题设计”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促进他们历史知识的内化生成。
(二)历史“问题设计”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种重要实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历史“问题设计”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海门三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