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武术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2009-10-23耿建峰
耿建峰
摘 要: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教学”双方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心理调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 武术教学 情绪 调控
一、小学武术教学情绪调控的研究
人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现,具有喜、怒、悲、惧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情绪伴随在我们左右,影响我们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消极的情绪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则会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在武术教学中,教学的主体与客体总是处在互动的过程中,或者说,双方总是处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互动双方的情绪表现,都会影响到对方的情绪反应,过于严肃的体育课堂气氛必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到武术教学效果,所以作为师、生双方要注意情绪的调控。
二、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通过自身的示范、语言以及其他教学媒体,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情绪来进行教学。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潜移默化地把自己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认知过程。一位教师如果能把他那种优美、充满活力的武术动作以及实用的健身防身知识,以认真、耐心、热情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主动、热烈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肯定很好。
通过研究,小学武术教师的情绪调控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课前调控
情绪理论家希尔认为刺激是引起情绪的有效原因,如果体育课前教师受到非良性刺激,就会把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因此,课前教师应把自己的情绪调控好,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2.第二阶段:课中调控
要使一堂武术课保持愉快、活跃的状态,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在课中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应该带给别人美的感受和想模仿的欲望。在练习时教师要多用“很好”、“加油”等提高情绪的激励性语言。
3.第三阶段:课后调控
这一阶段主要是分析这堂课的得失,尽量不要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咎于学生。如果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对该班下一次课的教学是很有益的。
三、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调控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对情绪做过分类。例如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量度:愉快——不愉快,激动——不激动,紧张——轻松,经过研究学生情绪在武术课上主要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表现为兴趣、愉快、轻松
第二类:表现为紧张、胆怯、害羞
第三类:表现为无兴趣、厌烦、不愉快
通过考查,作者认为在武术课的新开课阶段,出现第二类情况的学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怕动作学不会,做不好看或是其他同学笑话,就不好意思完全把动作做出来,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具体的做法对学生情绪进行调控:
1.注意学生之间情绪的相互影响。根据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可扩散性,师生之间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教师要及时捕捉好情绪的信息反馈,对愉快的情绪进行扩散,而对消极的情绪加以控制。
2.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自创、自编、自演,教师和同学一起做评委进行评比,在打出集体分的同时,给不认真的学生打个人最低分,作为最后考核的参考分。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通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将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使小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在调动学习武术的积极情绪时,要把情绪和动机联系起来。首先让小学生认识到武术运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对自己有实际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4.运用动作示范以及表情、语调调控小学生学习武术的情绪,动作示范以及表情、语调是人们彼此理解、互相沟通、互相感染的渠道。因此,武术教师应善于运用“示范”、“表情”、“语调”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钱萍.教育心理学.台北:文风出版社,1980
2.韩何前.国内外教师心理研究述要. 心理科学通信,1988
3.金安禄.篮球比赛中的情绪调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4.崔沉义.克服武术运动员赛前紧张情绪的训练方法.山西体育科技,2006
作者单位:南通江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