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2009-10-23张霞
张 霞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创新理念具体实践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除了要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能力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为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简单探索,以下几点发现,供大家商榷。
一、唱中创,创出跳跃的五彩旋律
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小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旋律创编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将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作曲家和听众思维最直接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写出两句歌词:“树上一群小小鸟,歌声越唱越响亮”,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谱上曲子;或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词;或亮出几幅图片,让学生写歌词、编曲谱;或根据歌乐曲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歌舞节目等。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并注意难易适当,最好让学生自己评一评,比一比,哪种衔接更好。这种比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演中创,创出优美的和谐律动
律动是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节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律动教学可以由“教师编,学生做”。但我认为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思维。在教学中,我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像,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身体动作去进行发挥,自我表现。
例如对于“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容易理解,且容易做。我先启发学生对“飞”进行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在律动编排上,我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肢体之间不要发生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学生有的像蝴蝶在翻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白鸽在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我则要求每个学生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一猜“鸟儿们”都在干些什么。表演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编排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兴趣盎然的律动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自觉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单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自主创造性。孩子们在表演中不断尝试着创新动作,创出了很多让人想像不到的优美的和谐律动。
三、奏中创,创出飞扬的个性天地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把器乐(竖笛、打击乐器等)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个木棒交给他,他绝对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需要自我肯定。
例如,我在学习《小白兔盖新房》一课时,学生们有蹲有站,利用教室现有的音源,选择老师提供的物品惟妙惟肖地塑造故事的意境。教室里响起了鸟鸣、雷声、风声、雨声,他们揉搓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瓶装上米发出“沙沙”的雨声,用大鼓或三合板模仿雷声——模拟故事的意境。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音乐殿堂中创出五彩的旋律,在音乐殿堂中滋润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幼苗,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殿堂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