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突围”
2009-10-23霍介传
霍介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突出重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突破课堂,走向生活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用到语文,离开语文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突破课堂走向生活。
二、突破书本,走向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教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只有在实实在在的“做”的过程中所感悟与获取的语文能力才是他们终生受益的财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突破书本,走向实践。首先,要给学生实践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次,要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使活动对学生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较强的吸引力,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三、突破单一,走向综合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样的文章阅读起来本应如沐春风,可是又有多少学生对这些文章爱不释手呢?在他们眼里,这些课文都是字词句段的拼凑,是一个个单一知识点的累加,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师应该突破单一的分析走向综合的感受。具体说,要摒弃支离破碎的分析与讲解,不要逼着学生去死背那些味同嚼蜡的意义或符号,而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多打开几扇窗户,引领学生去触摸感受文章的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四、突破共性,走向个性
有人认为,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见林不见木”的教育。意思是说,教育者眼里虽有“人”但没有“个人”,在着力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恰恰又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全体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同样的事,按同样的步骤,采取同样的方式去理解课文。有些教师虽然有差异教学的意识,但,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手“放”得不够,未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为他们创造条件,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作为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突围意识”,鼓起“突围”的勇气,用智慧与热情将语文教学带进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