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主动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09-10-23姜晓芳
姜晓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性非常关键。
一、教师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价值性、开放性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能力”。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贴近课标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否则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意义,也调动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例: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这一专题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先让学生看《时局图》,回答甲午战败后,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斗争?这些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争议,互为补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班级合作探究等等,通过讨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此外,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三、创设良好课堂探究学习环境与氛围
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平等与课堂教学民主间的关系,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课堂教学民主应保证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要科学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