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09-10-23樊晓俊
樊晓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创新”作了精辟的论述。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又要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很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谈一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探索精神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学科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学科为本位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建立问题期待。如我这样设计《蒸发》这一节的课题导入:“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冷得打颤,为什么?”同时出示投影。至此,学生已被情景所吸引,而且更渴望老师能给他们揭示其中的奥秘,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板书课题,并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蒸发”,并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的“思路”上设置“障碍”,以使他们不满足自己的知识现状,即“设疑激趣”。我在《电压》这一节的教学中,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先让学生观察:将干电池、开关、小灯泡串联起来组成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再将干电池从电路中取出,再闭合开关,小灯泡不发光,接下来师生开始对话:
教师:小灯泡发光与不发光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别说明了电路中有电流和无电流。
教师:为什么第一种情况下电路中有电流,而第二种情况下电路中无电流呢?
学生:因为第一种情况下电路中有电源,而第二种没有。
教师:为什么电路中有电源才会有电流呢?电源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不能答出)
显然,第一问学生是根据已有知识“小灯泡发光与电流有关”进行回答,而第二问则是根据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或已有经验)进行回答,然而第三问,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而回答“受挫”,他们在新的知识需要与其原有知识水平之间产生冲突,致使他们在后面新课学习中会更加努力。
3.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在课堂上那种唯恐知识讲得少而进行大量的讲授法的课是一节不成功的教学课。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方式,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观察研讨的方式等,以这些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表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也让学生感受、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物理事实的必然结果。皮亚杰认为,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客体间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活动是主客体间的联系点。所以,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根据这种认识组织实验课教学,除了让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分组实验外,还力求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养成善于动手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变阻器》这一节时,我采用了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方法,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实验操作中,活跃了学生思维,增强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在教学完这一节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变阻器,用自制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看谁做得精美、效果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物理科普知识讲座或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对一些“权威”及他们的理论进行有根据的怀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讲授中,要给学生这样一种观念:某“真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范畴领域内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的进展,需要更新,我们完全可以怀疑目前所公认的一些“权威”理论,但怀疑并不能盲目,而要依据一定的实验事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欲望,鼓励学生质疑,这样可使学生创造性想象得到提高。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肯定其探究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然后鼓励其他学生释疑,最后教师总结。
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其次,必须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再次,是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