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对阅读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2009-10-23魏冬
魏 冬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随着新标准的确立,我们应该在大语文背景下进行反思省察,对阅读给予重新的审视和定位,以新的理念去解读其理论精神,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一、视角定位
传统语文教学习惯于穷形尽相地讲解,拖沓冗长地分析,使文章被肆意肢解,生动优美的形象或意境被抽象为干巴巴的几条筋,丰厚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这种解剖式、程式化和抽象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需要“深挖洞”,更要“广积粮”,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就没有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让阅读点燃学生的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因此,从阅读视角看,应当注重点的精当与面的扩大,促使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与对话,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来代替教师的条分缕析。
二、主体定位
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不很理想。普遍存在教师包打天下的“主客颠倒”现象,教师扮演着高高在上的终极判官的角色。传统教学的“一言堂”,不仅使学生思维出现惰性,而且思维模式也变得整齐划一,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法形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对话过程中,学生就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和阅读的主人;教师应是导演,只是起组织、引导、促进、协调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学生是一个生命的主体,其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阅读的“期待视域”与文本之间产生距离,从而导致多元化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应让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人有个性也才有创造力,创造的过程就是个性的展现过程。
三、时空定位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内容上从课本到课本,从课本到作业,这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应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时时有机会,处处皆学问。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一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机会、方式和渠道。动态的、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时空的新内容。这样动态的、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新的阅读时空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总之,新理念下的阅读应树立大语文观,实行开放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从时间上应延伸为课内与课外,从空间上延展为学校与社会。
四、课外阅读定位
在应试教育下,过去我们的阅读空间太狭窄了,往往在内容上限定于课本,学习天地局限于课堂,课外阅读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片空白。阅读走不出课堂,教师的教学愈来愈显得呆板和教条,学生因未经历底蕴丰厚的文化撞击和鲜活的源头活水的洗礼,丧失了阅读学习的快感,阅读教学似乎是一团死水。
课标强调“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落实这一精神,它要求一是扩大阅读的面,二是扩大阅读的量,并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把课外阅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去认识:它不仅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重要的是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用“文本”代替“课文”的提法,“意味着作为阅读学习的的内容,不仅仅是作为文本的课文,还应包括课文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这同样意味着阅读教学要打破过去课文一统课堂的局面,应将大量的有价值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沃土”。不仅如此,新课标强调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强调扩大阅读的空间,拓宽阅读的视野。
如何较好运用课外阅读发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实践一再证明,凡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就好,成果也就在。因此说,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得阅读者得天下!”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