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审美元素的渗透

2009-10-23杨宇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7期
关键词:旅游地理审美课堂教学

杨宇华

摘 要:旅游地理教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美育要素,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旅游地理教学中独特的美的因素,用美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与审美形式相融合,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能力,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关键词:旅游地理 课堂教学 审美

旅游地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直观性的特征,其蕴涵的美育因素是多方面的,融自然美与人文美,景观美与理论美,科学美与教育美于一体。因此,教学过程的审美设计应体现教学的动态美,把旅游地理教学中的美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灵活的教学结构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审美的陶冶,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完善了审美的心理结构。

一、用直观形象手段展示美,让学生见美知美

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而审美教学情境的创设又是课堂审美教育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依据旅游地理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旅游地理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旅游地理审美情境,这些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用直观形象手段显示旅游地理知识中的美,揭示美的存在,利用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他们自觉地参与认知活动。旅游景观中的自然美,景观具有的“形、声、色”形式美,旅游探索美,文物古迹、建筑、雕塑呈现的艺术美等,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统治地位”,要使学生在欣赏旅游景观时产生美感,就要从直观的形象开始,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以感性动人的方式展现旅游景观美。

二、用生动的语言塑造情境,让学生感悟美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直观可感的因素,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和知识输送与接受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能用生动活泼、形象风趣、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来塑造教学情境,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必然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象力丰富,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如介绍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时,利用图片展示我国东西南北的不同景色,并用语言做一些生动描述:如果你到我国北方地区,看到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派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而南方海南岛却是“小雨新霏,荡原野,清如洗,椰子散彩,残阳倒影,水田新福,行行相倚”的大好春光。这样的描述使图片内容更充实、更形象,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许多多描述旅游地理景观、规律、原理的名诗佳句,用富有情趣的诗词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美的感受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感知过程,对直观形象的感知只是审美教育的起点,要使审美感受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必然要向广阔处拓展,向纵深处深入。因此,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美、对美进行剖析,不仅使学生由被动的美的欣赏者变为美的发现者、美的创造者,而且激发更深层的审美愉悦感,使美感教育达到一个更高阶段。

问题情境创设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审美经验,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经过深思之后就可以达到。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学生就会针对不同景观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对景观的一些审美经验、审美记忆,提出不同的观赏方法,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美、发现美。

旅游地理蕴涵丰富的美育要素并具有多种教育价值,这是旅游地理审美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其美育要素所具有直观性、新奇性、多样性、和谐性的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来揭示、渲染其中的美,使美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红霞.谈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教学.2008(3)

2.黄京鸿.积极探索课改策略深化地理素质教育.地理教育.2007(4)

3.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猜你喜欢

旅游地理审美课堂教学
探究新时代有效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途径
旅游地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