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产能过剩别矫枉过正

2009-10-23

环球时报 2009-10-23
关键词:民营企业政府经济

周维富 吴 敏

国家统计局22日对外公布了三季度经济数据。第三季度GDP增幅高达8.9%,令外界相信,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入快速增长通道。然而,随着经济的回暖,抑制产能过剩正在成为政府各部门新的工作重心,钢铁、水泥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都成为了整顿对象。国家抓产能过剩,目的是要通过给投资者一个宏观信息,以此来引导投资,其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使投资发挥最佳效益。但是,抓产能过剩要小心别挤出民营企业投资。

从现实来看,近期我们注意到,不仅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银行从民营企业大量收回流动性资金,转而贷向政府主导的所谓的“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且,为保增长,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而这些投资更多流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此一来,真正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与政府投资推动相关的业已形成产能过剩的部门,而民营企业却遭遇“货币宽松,信贷紧张”的境遇,融资难度仍然较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同时,在这种政策主导下,目前企业重组出现一种“回头”倾向,即没有直接解决企业效益问题,而是片面鼓励国有企业做大,特别是兼并一些小的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比如,山东一家亏损的国有钢铁企业,就要兼并一些地方盈利的钢铁民营企业。在民营资本集中的房地产领域国进民退现象同样十分突出。在“国进民退”的尴尬局面下,民营经济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启动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愿望有可能落空。

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运行的下行阶段,政府抓产能过剩尤其要小心,尤其要防止矫枉过正,调整过度。因为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有总量过剩与结构性过剩、短期过剩与长期过剩、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的区别。而且,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准确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没有产能过剩的直接统计数据,只是依靠间接度量方法统计产能过剩,因而对产能是否过剩的判断有时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电力很多投资项目被砍了,说是过剩了。结果到了2003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全国范围内电力紧张,十多个省份因电力短缺不得不拉闸限电,严重制约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从国际经验看,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很多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在经济衰退阶段尤其如此,但他们对过剩的处理机制却与我们不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通过鼓励竞争,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高级化。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更多地利用经济、法律手段协调管理经济发展,为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体全面发展,使一国的生产真正贴近市场的实际容量与需求结构,从而达到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而不是去规定什么技术含量的产能是高端产能,什么样技术含量的产能是低端产能,并以此为标准来硬性规定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可以上,什么样的生产能力必须淘汰。

总而言之,抓产能过剩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千万别在抓产能过剩的幌子下,在改革上走回头路,又回到强化政府直接干预的老路上去,更不要在抓产能过剩的名义下挤出了民间投资。如果那样,既不利于经济增长,最终也不利于调整结构。▲(周维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敏是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政府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经济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