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性向理智的转变
2009-10-23刘威靳丽红刘红刚
刘 威 靳丽红 刘红刚
[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了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认为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和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因此女性在考虑婚姻时应该考虑的是理智而不能仅凭情感处事,女性要获得婚姻的幸福,就要用理智来控制情感,这一观点在她的作品《理智与情感》中表现显著。
[关键词]爱情;婚姻;理智;情感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她是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的抒情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终身未婚,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生活环境舒适、恬静,她以女性的角度看世界,客观理性,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爱情和婚姻。在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她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她的作品中没有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有限.但她的小说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最富于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小说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对姐妹俩进行了对照描写,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姐姐埃莉诺代表理性、冷静和理智,是一位有见识、明事理、遇事冷静并懂得克制情感的理想女性。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不重外表和金钱,而重人品。她的妹妹玛丽安生性敏感,热情奔放,但“她什么都好,就是不够慎重”。姐妹俩几乎同时遇到了感情波折,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两人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当埃莉诺听说她所爱的爱德华已经和露西订婚之后非常的吃惊,但她却深深地将自己的感情掩藏起来。相反,玛丽安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举动。在她喜欢的威诺比离开的那个晚上,她的心都碎了。她不能,也不愿控制她的感情。只要稍微提及威诺比都会让她放声痛哭。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到了小说的最后.玛丽安的性格和态度也受到埃莉诺的影响由感性转向了理智。
一、美满的婚姻建立在金钱和社会地位基础之上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是传统的、理智的、谨慎的、朴实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场,英国资产阶级靠世界贸易、对外掠夺和殖民政策而兴旺发达起来,世界上当时没有一个强国可以和英国抗衡。虽然工业革命把资产阶级推上了统治地位,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贵族阶层在社会生活中仍维持固有的特权和影响。迅速变革的欧洲与相对封闭的封建主义色彩浓重的英国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她的婚姻观。在这一时代里,财产的所有权决定着人的价值,而财产都为男性继承,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生活来源。所以女性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性。婚姻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也是一种社会职责,它受到家庭的约束。
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很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在她的笔下不仅仅有青年人之间的浪漫爱情,作者描写的人物和设计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金钱的问题。《理智与情感》中约翰·达什伍德继承了他父亲的遗产,而他的继母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由于经济拮据,为了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只好搬到约翰·米德尔顿爵士的巴顿乡舍里。而这所乡舍“同诺兰的住宅相比,的确显得寒碜、矮小”,她们不能再享受到原有生活的舒适。这样的时代特点促使奥斯汀逐渐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只有金钱婚姻才能保证女性无忧无虑享受富裕生活,妇女除了结婚简直就没有别的出路。选择什么样的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尤其重要,女性婚姻的成败决定了她们是否能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实的父权社会里,女性没有继承财产的权利,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可以从事,婚姻成了获得幸福甚至是取得生存的手段。从几位主人公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只有金钱才能使婚姻存在”。在奥斯汀的小说中,婚姻中掺杂着与爱情具有同等分量的金钱因素。小说情节的核心都是金钱和婚姻,也正是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使奥斯汀的婚姻观达到了真正的成熟。
二、幸福的婚姻要用理智来控制情感
在《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里,奥斯汀用两姐妹的爱情故事来表明,理智与情感都是人的本能感情,而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女性要获得婚姻的幸福,就要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往朋友和恋爱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理智与情感》以两姐妹的婚恋风波为主线,在情节的设计中对两姐妹的不同性格进行了对照描写。姐姐埃莉诺是理性的代表,她性格含蓄、冷静,“她忠告十分有效,这种忠告有一种对事物的理解和冷静的判断力量”.“她有一副极好的心肠,她性格柔和而感情坚强,但她知道如何控制它们”。而妹妹玛丽安任性、冲动、生性敏感、感情用事,是情感的代表。“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比得上埃莉诺,她聪明灵巧,但她对每一件事情都很热切;她的忧愁,她的快乐,都无法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逗人喜欢,除了不够谨慎之外,她什么都好。”
性格决定命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埃莉诺的理性和玛丽安的感性犹如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她们这两种对立的性格特征自然就导致了她们对立的价值观,而这在她们人生的最大选择上指导着她们的行为。玛丽安的主观、浪漫和冲动的个性使得她依靠直觉和事情的表面去做判断。而埃莉诺就显得成熟和理智得多了。最为明显的一处对比是姐妹俩在承受失恋之痛时的不同表现。在同样遭遇爱人的离开和背叛的时候,埃莉诺虽然非常痛苦,可还保持着理智。特别是从露西口中得知爱德华已经订婚,这一消息对于埃莉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她是何等的惊讶、何等的痛苦.可是她挣扎着,竭力克制住自己的抑郁之感,顶住了感情的压力。小说详尽地描述了埃莉诺独自以理智战胜悲伤、克制感情的全部心里过程。埃莉诺虽然年轻,却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性格和气质给予的她智慧和力量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寻找着自己的幸福。
相反的情形出现在妹妹玛丽安身上。当玛丽安第一次见到威洛比的时候,就被他迷人的外表和优雅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住了。感情完全占了上风,她忘我地投入到爱情之中.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她所爱的人,更没有理智地思考她和威洛比之间感情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据自己的意愿来特立独行。她“既不理智,又有偏见”。当她惊闻威洛比已经订婚的消息时,“她悲痛得差点尖叫起来”。即使是姐姐埃莉诺的鼓励也使得她无动于衷,“我不在乎谁知道我的痛苦”。“我是一定要感到痛苦的”。
作为一个少女,玛丽安的个性和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理智也是必要的。只有服从了这种必要性,才能看清现实,在情感和理智中取得平衡。随着故事的发展,玛丽安由感性转化为理智.情感与理智呈现出融合。当玛丽安接受了失恋的现实重回现实之后.她能用理智进行思索了,她渐渐地改变自己的脾气。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最终她嫁给了布兰顿上校.成了德拉福庄园的女主人,由感性转向了理性。
奥斯汀的个人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其实无论是埃莉诺的理性还是玛丽安的浪漫情感,都是奥斯汀本人性格的体现。奥斯汀生活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英国乡村。家庭有高雅的文化氛围,稳定的经济收入使得她衣食无忧,尽情享受生活。所以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对她没有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欧洲轰轰烈烈的革命也没有激起她丝毫的浪漫情怀。奥斯汀站在女性的立场,为世人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的画面。她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最现实的眼光看待婚姻、看待生活,用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来衡量周围的人和事。奥斯汀重视自己的感情,始终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鄙视由金钱和门第决定婚姻的社会习俗。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英国已是个商业国家,处于从资本主义早期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没有自己的职业也没有继承的权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人们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时奥斯汀也理智清醒地意识到金钱和财富的重要。而她自己在现实中找不到既有感情又有财产作为基础的婚姻.理智与情感得不到完美结合的时候,她就希望凭着自己的写作才华来谋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奥斯汀终身未嫁。
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通过生动的性格塑造、喜剧性的情节设计、诙谐的对话以及叙述者的讥诮和打趣向人们呈现了一套完整的爱情婚姻观念。这种婚姻观的形成首先是由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决定的,而作者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便是构成这种见解的内在因素。在《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承认了金钱的重要性,她同时指出外界环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们必须服从已经确立了的社会习俗。固有的社会秩序是无人能改变的。爱情、金钱和婚姻不仅是她小说的主题。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求三者之间的一种最佳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从奥斯汀的小说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在她心目中,理想的婚姻是爱情与财富的结合。她本人虽然终身未嫁,但她把对幸福婚姻的憧憬都写进了她的小说中。在她笔下,女主人公最终都拥有了幸福的婚姻。同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她勇敢地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向处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人们提出了很多进步的观点。强调真爱才是恋爱婚姻的基础,男女在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时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她在作品中鼓励女性挣脱传统的枷锁,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号召,犹如一股清流,涌进当时陈腐的社会思想中,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英]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D].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安安.简·奥斯汀.婚姻观的形成及原因[J].今日湖北(理eel),2007(02).
[5]罗飞燕.闺房里的智慧[J].牡丹江大学学~,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