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城》的人文性叙事手法
2009-10-23吕睛
吕 睛
[摘要]《望长城》被誉为中国的“经典纪录片”之一,它一改过去政治说教的电视风格,以“长城”为主线,从记录普通人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古今环境的对比入手,表现了对人文的关照和思考,本文试从叙事手法来谈《望长城》的人文性。
[关键词]《望长城》;纪录片;人文性;叙事手法
一、综述
《望长城》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也有人认为那些评价言过其实了。在我看来,《望长城》里的很多内容至今都令我感动,它以人文性的叙事手法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仍经久不衰。
二、人文性的叙事手法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的艺术。有其特殊性:首先,它要求纪实性,即所叙之事必须是真实的;其次,具有多媒体性。它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叙事媒介来展开故事的叙述:再次,它还带有生活化的风格特征,像拉家常那样自然、随性。
纪录片也是一种是思考的艺术,它不仅记录被拍者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活的态度,它最终记录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都开始承载更多的人文精神与思考。
我国《辞海》中对“人文”的解释是这样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比较赞同葛红兵在《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中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认为“人文”所涉及的是对人的思考与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我个人把“人文”的涵义表达得更具体一些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我觉得能够让《望长城》流传至今的不是它的拍摄技术和剪辑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它在整个纪录叙事的过程中,都体现着对人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下面就从叙事手法的角度来谈—谈《望长城》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1叙事模式
按照斯坦策尔的叙事理论,叙述模式就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基本叙事结构”。理论界对叙事模式的划分。大致有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访问式和反射式,而《望长城》则综合了格里尔逊式、访问式两种叙事模式。用格里尔逊式表现历史性的大题材。可以使作品显得大气而恢弘;融人当事人的亲历.这样作品则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实际上,各种叙述模式不是相互对立或分离的,它们互相可以取长补短,而且界限越来越模糊,只是侧重点不同,结果也有所不同罢了。(1)格里尔逊式叙事格里尔逊式叙事模式的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用,形式上依靠解说词来配合画面。格里尔逊反对不加选择地传播事实,‘主张根据事实对人类的重要程度对事实进行有选择的戏剧化的可能性。通过戏剧化的媒介对事实进行阐释能够使个人产生一种相同类型的思想和感情模式,个人可以借以有效地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复杂事件。”(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第64~65页)由此可知,格里尔逊式的关键之处就是宣导的主题、事实的选择和解说词。
首先来看《望长城》的主题。影片开头从考究长城的历史人手,如长城的真实长度、确切的地理位置等,接下来,由古到今,转而介绍今天仍然生活在长城内外的普通人,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尽管当年生活在长城边的祖先们留下了这样一群生息繁衍的子孙,但毕竟已时过境迁,长城昔日的辉煌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黄沙中。长城内外的人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喜的是大家成为了一个团结的多民族大家庭,可悲的是人们的生存环境早已今非昔比,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匮乏和贫穷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对于“长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题材,《望长城》似乎是在努力找寻那些跟长城一起被遗忘的记忆,试图唤起人们对逝去的文化的追忆以及对自身的反思。
其次,在事实的选择上,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望长城》对人的终极关怀,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在第四部里,摄制组与彭加木的夫人一起寻找彭加木的遗体。这个事件的安排,看似与影片的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似乎有点多此一举,而且在拍摄过程中最终还是寻找未果。或许寻找的过程和结果并不重要,寻找只是为了表达对彭加木的缅怀与悼念,向观众展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无论是长城还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由此引发对人类发展与生命延续的思考。
最后,在解说词上,《望》都是由以主持人自述的形式进行解说的,让观众仿佛感觉是主持人在与他们交流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一来,不仅观照了被访者,还融入主持人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全息地感受到影片带来的情感冲击。
(2)访问式叙事“访问式弥补了‘直接电影那种含糊其辞的似是而非所造成的困惑,叉避免了格里尔逊式的直接说教,呈现出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彼此交融的状态和辩证的特质.使人感到作品公正、客观、可信。”(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第70一71页)主持人既是亲历感受者又是叙述者,他们在叙述与介人事件之间自由转换,“使观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去由表及里地探询信息主体背后的意旨,看到他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意图。”当事人叙事是最为煽情的。它通过主持人自身的参与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当事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望长城》中很多地方都饱含着主持人自己的真情流露。如焦建成帮王向荣的妻子提水,王向荣的母亲与焦建成依依惜别时的情景;焦建成在伊犁点燃热气球时偶遇自己父母时动容的场面等等,使得《望长城》这部影片既是在讲述长城内外人民的故事,也是在讲述主持人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望长城》不仅反映被拍者,还关怀拍摄者。
2叙事结构《望长城》的叙事结构是典型的中心线串联式,即以“长城”为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沿线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从不同方面来展示主题。长城本身并不是纪录的核心,而是作为一个由头、话题和标志,《望长城》最终反映的主题是对历史、文化更深层次的反思。
第一部《万里长城万里长》,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出发,对长城的真实长度和确切的地理位置进行考证。从孟姜女哭长城说起.得出范杞良修的不是秦长城而是战国齐长城,由此引出目前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长城——战国魏长城。之后.又分别寻访秦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的起始端,整个过程带有明显的考证意味。看似充满了不确定性,其实事先早已做好了考察准备;虽然有人为安排的痕迹,但确实达到了为长城正本清源的效果,纠正了很多普遍认为的常识性错误。
第二部《长城两边是故乡》,从对长城的历史回忆中走出来.关注长城两边普通人家的生存状态。从走西口说起,“走西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长城还是那个长城,黄河还是那个黄河.可他身边的一切都变了”。主持人先是在包头砖茶店“偶遇”一对新婚夫妇。之后来到王向荣家,记录王向荣妻子和母亲这几天的生活,与大娘依依惜别……这
些平常的场景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淳朴与真挚。
第三部《千年干戈化玉帛》。中国当年之所以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而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团结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一部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个主题——融合。最开始访问的是住在虎山长城边满汉和亲的人家。“长城是他们的媒人,但在历史上,满汉有许多的恩恩怨怨,合合分分”;还有虎山下的飞行员,他是“满族的儿子也是汉族的儿子,今天,他巡航在长城内外,却再没有内外之分”。之后的那达慕大会和大召寺的喇嘛与和尚一起念经.以及摄制组兵分三路记录不同地方的人怎样度过1990的春节.无疑都旨在反映民族的团结与宗教的融合。最后来到被水库淹没的长城喜峰口——曾经是战略要地和鬼门关.但现在成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水下长城,“这是一段悄然隐去的长城,这是一段久违了的长城,恍然之中,我看见万里长城都没入水中,没人时间的水中,没人和平的春水之中。”(解说词)时间的确能够消磨一切。
第四部《烽烟散尽说沧桑》,集中描绘了长城附近的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似乎是对永久的矛盾,不可调和。开篇是陕西断桥村村民在打井,随后主持人与当地居民一起种柳树,并不禁感叹道:“想象不到沙子竟会埋没了长城,想象不到长城两边的人都需要绿色长城。”由此点明今天环境的恶化。蜿蜒至沙漠的贺兰山长城同样不能逃脱被埋没的命运,“昂首于大海之滨,而它的尾巴却在漫漫沙海里沉重地摆动”。长城昔日的喧嚣与辉煌,今日只剩下了沙漠和“遗址”。摄制组后来在巴丹吉林沙漠寻找沙山里的人家,无论是咸水湖与淡水泉还是河西汉塞,尽管有着繁荣的过去,但今天都是“兵走了,水流了,剩下的就是一条条没水的渠”。之后,无论是到罗布泊寻找彭加木的遗体,途经残留着核污染的中国核实验场.还是用三维动画还原的楼兰图,都只证明了一点:人类再伟大,但在自然面前却是如此微不足道。
《望长城》一共有四部,其线索大致可以归纳为考察长城一关注人一关注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存发展.时间上是今一古一今.空间上几乎涵盖了陆地的东南西北。《望长城》在选材和主题提炼都是围绕人文关怀展开。从关注个体的人到关注群体的人,从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整个线索在逻辑内容上呈现一个递进的关系。
3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指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而给受众心理留下的主观感受;外部节奏则是依据电视语言而组织起来的高低、起伏、强弱等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外在节奏以内在节奏为依据,内在节奏则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的节奏美。
《望长城》的叙事节奏主要是通过镜头的运动和画面的剪辑来实现的,主要是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第一部的片头就用了一个长长的“长镜头寻长城”,营造了一种气氛,以及后来摄制组成员攀爬悬壁长城,还有寻找楼兰古城,许多“寻找”的过程都被完整地呈现出来,给人一种身l临其境的真实感。有人认为《望长城》有滥用长镜头之嫌,但是在我看来,很多情感的宣泄和细节的捕捉,只能在内部蒙太奇里才能得以完整地体现,观众只有投入到全过程中才能被那些细微却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尽管长镜头的运用使得某些部分的节奏偏缓甚至略显拖沓,但在情绪点适当地放缓运动速度和剪辑速度,符合受众观赏时情绪的变化节奏,只有在这种如细水涓涓流淌的画面中,受众才能细细品味其中的人文内涵与底蕴。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金爱花.电视纪录片的叙述模式[J].视听纵横,2006(06).
[3]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1994—2009中国电视电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