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的离任终结了一个时代”吗?

2009-10-23丁尘馨陈晓萍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38期
关键词:女排奖牌风暴

丁尘馨 陈晓萍

时隔5年,“袁伟民”三个字颇为突然地又出现在大众视野。上一次,大家看到他,是2004年12月这位年满65岁的体育总局局长离任的消息。

那一年,体育总局遭遇“审计风暴”,国家审计署公布了该年的审计报告,被查出“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拨款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的41个中央部门和单位中,体育总局名列其首;两个月后的2004年8月,袁伟民第6次率团出征奥运,拿回52金、共63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之后,品尝着审计风暴未平的阴影和奥运奖牌新高的成绩这悲喜两极的复杂滋味,袁伟民以一份千字发言告别了他47年的职业体育生涯,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功过任由外界评说。

5年间,他“投身到大众健身行列”,远离喧嚣,也远离了竞技体育。直到2009年10月11日,他以一本回顾式的记录《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打破了沉默。此时,北京奥运会已结束周年纪念,新中国刚过完60大寿,5天后第11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山东举行。

在这本38万字的回忆录里,袁伟民说他要做的就是“讲真话”。书中详细地坦露了其担任中国体育总局局长5年期间经历的若干重要事件,包括上任伊始的兴奋剂风波、兴奋剂阴影下的悉尼奥运之行以及实现冬奥会“零”突破的关键时刻。身为排协和足协主席,回顾这两个项目的发展,他更多的是反思和批责。而书中最为“震撼”的情节,还是他对当年中国代表团曲折申奥之路的叙述,他称之为“那是中国体育外事史上不可忘却的教训”;袁伟民还在书中首次谈到当年总局遭遇的讳莫如深的“审计风暴”,他以当事方负责人的身份回忆了事件发生的始末,同时表明,如果这件事因此“永远成为一项‘惊天大案被写进历史,被社会扭曲。这是一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万万不能做的事”。

这份以个人记忆为主的讲述,涉及的尺度之宽、事件之敏感、表述之坦率,在此之前的部长级官员回忆录中罕见。

见到袁伟民时,他刚结束两拨媒体记者的采访,工作人员问他是否需要休息一下再继续,袁伟民轻声回答,不用了,今天我听你们的安排,我就是一个干活的。随后他放松地斜倚着扶手靠在沙发上,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聊起了他的老朋友。他面色温和,带着江浙口音的讲述声音轻缓,略显疲惫,就是一个普通的有故事的70岁老人,完全没有当年的威慑和严厉。

他是新中国历史中,从一名普通高中生到成为运动员、教练员,直至这个国家体育部门最高行政官员,完成这条完整体育职业生涯链条的唯一一人。47年的体育人生几乎覆盖了新中国体育从零起步,到曲折成长、发展直至壮大的全过程。

1984年,45岁的袁伟民因带领女排实现“三连冠”——这个成绩如同在当年的中国放了一颗体育“卫星”,从“副处”破格连升4级到“副部”,就任国家体委副主任。16年后,袁副局长(体委已改为体育总局)升任为袁局长。1984年,恰是中国重新回归奥运会,到2004年,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从零到金牌第二、奖牌第三。20年,6届奥运,均是由袁伟民率团前往。无怪乎,一直以来,袁伟民都被外界称为“带领中国的竞技体育迈上巅峰”的人。

而已离开竞技体育5年的袁伟民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事实上,不论是前往新书签售现场的粉丝还是平时在马路上认出他的市民,这些普通人多是年龄超过半百,他们记得最深的还是当年“袁指导”带领中国女排创造前所未有神话的风采。

颇为意味深长的,是“女排精神”,成为了长久影响中国人的体育气质,至今仍有许多人念念不忘,而不是女排“五连冠”。

这本《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书的腰封上也赫然写着“他的离任,终结了一个时代”。

猜你喜欢

女排奖牌风暴
首枚奖牌!
夺冠
那枚来之不易的奖牌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让人振奋不已的“女排精神”
王者归来
头脑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
美国女排中为什么没有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