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
2009-10-22蒋莉婷
蒋莉婷
【摘 要】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在何时?本文介绍了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阐述了儿童习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以及儿童早期习得第二语言的优势,并且针对中国少儿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儿童 第二语言 优势
第二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它有别于第一语言的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语言处理过程的研究,即研究日常的语言运作过程要经过大脑的哪些部位。(2)人类大脑中潜在的语言知识的研究,即研究如何描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机制。(3)语言发展及获得过程的研究,即研究儿童语言及成人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经历哪些阶段,并发展哪些语言机制。从语言获得的角度来讲,心理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分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语言的不同变化,因此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语言的习得有别于母语的习得,二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了母语体系,已建立了一整套的语言模式,它既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资源,又是干扰二语习得的根源。二语的结构类别必须建立在母语结构类别基础之上,如果说母语习得充分发挥或调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话,那么二语习得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这一艰苦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性格和动机等因素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二语言获得的心理试验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语言处理过程的研究(processing studies),一种是获得研究(acquisition studies)。前者旨在描述第二语言使用者的内在的心理机能。这些机能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并表达其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后者旨在研究第二语言使用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这两个研究领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我们知道,语言获得是建立在能够处理所学到的语言结构及材料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语言处理及操作并不是完全为了获得语言而进行的。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处理能力并不一定与语言获得有直接的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辨明,0-6岁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儿童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和说本族语的人一模一样。”这表明,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内,给予儿童一个习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则儿童第二语言的中枢技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然而如果再关键时期内,儿童未能获得另一种语言的刺激,那么另一语言的中枢技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国外科学家对接触第二语言的侨民儿童按照年龄分组进行了试验,结果是:不满6岁的儿童组与13岁以上的儿童组有明显的差别,年幼组中,68%的儿童的口音被专家认为“酷似说本族的语言的人”;在年龄较大的一组中,这样的儿童只占7%。这显示出,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儿童未曾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那么语言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无论从发音到书写,还是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都已经形成了与第一语言相吻合协调的、整套的控制模式。这时候再接受第二语言就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儿童和成人不同的认知能力是造成其学习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在接触外语时,通常看到的是语言的相似性,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对他们来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思想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此外,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戴着社会的有色眼镜去选择应该使用何种语言,所以他们对任何语言都是包容的。
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语言习得与成人语言习得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情感因素上。儿童往往把语言学习看作一种游戏,并从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获得乐趣。他们几乎不担心犯什么语法错误,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创造”一些错误的词语或者表达法。最初接触外语的儿童经常试图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思想,以博得大人的欣赏,所以大多数儿童带有融合性学习动机,即有强烈愿望结识持另一种语言的人并与之结交为朋友,甚至希望融入那个环境当中。与之相比,成人往往带有工具性学习动机。
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还在于:(1)幼儿先从听开始学习,这正是适合儿童语言学习的习惯方式。(2)幼儿不是逐个词语去记忆,而是整句去学,这正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3)动词是言语的中心,幼儿往往很容易从一个简单的动词开始,深入下去,逐步掌握复杂的语言表达。(4)幼儿大体上是按照思维的顺序来使用语言,这种方式易于促进记忆。
综上,儿童习得语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头脑中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解释了儿童为何能迅速习得母语,同时儿童必须接触一定量的语料输入才能激活其语言习得机制,在其头脑中内化出语言规则。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