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
2009-10-22李军香
李军香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教学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应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教师应注意引导,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化学实验应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由此再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把握现象的本质,自然而然地会得出化学变化的特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观察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自觉地进行“思维性观察”,有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观察训练初期,教师可针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乃至列出详尽的观察题纲,随着教学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再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选择性、准确性、敏捷性等等,努力做到“思维性观察”。通过训练,使观察实验自然地成为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必要步骤,把观察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形成化学概念,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从而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策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策划实验创造条件。
对于初中生,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验入手。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用天平称量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天平指针的偏移和空气的流动引起的天平倾斜,故实验不易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证明“氢气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是如何做的?等。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使学生感受很深。
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定律,可将实验拓展,设想改变实验中的某一条件,然后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变化。
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化学教师应更新观念,善于发掘演示实验所蕴藏的教育教学功能,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最优教学方案,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演示实验认知教学过程以必要的保证。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力争达到知识、方法、能力、素质等多方位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效果,这对当前“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