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了盆花终会满园春色

2009-10-22施立卓

大理文化 2009年5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办刊大理

施立卓

有一段话似乎平淡,却可以载入大理文学的史册。

公元1979年春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为了迎接建国30周年庆典,大理州发起了献礼活动。在一次文艺界的座谈会上,时任州委书记的刘树生同志对大家说了一段非常亲切的话:“发展民族文艺是拨乱反正题中之义。目前条件有限,我们还没有能力给大家营造一座大花园,但提供一个小小花盆却是应该的。”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份定名为《大理文化》的杂志终于面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大多数文艺类刊物都冠以“文艺”或“文学”的名字,唯独大理要取名“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对民族文化的敏感,也是特定时期文化意识的一种复兴。

这份不同凡响的刊物在《编者的话》中开宗明义写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催开了各族人民的心花万朵。一度荒芜的文艺园地百花重新吐艳;几经埋没的民间艺术珍宝,又重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而《大理文化》除了文学艺术,还要关注“洱海区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探讨”。这是与时代合拍的声音,是在冰河解冻后万物复苏的心声。

有一句成语叫“破天荒”,意思是前所未有。大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份正规的期刊,因此还缺乏办刊的专业人才。虽然草创者都是新手,但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把一腔热情都投入到这项新鲜的事业当中。他们没有经验,但有的是热情,组稿、编稿、送审、装帧设计、跑印刷、校对、从厂里将书用手推车拉回来,然后推着满载刊物的自行车在街头发行。

春天对幼苗总是厚爱的。1984年初,由文艺处处长冯永祺带领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调研组专程来大理了解《大理文化》的情况。在给调研组汇报时,编辑们反复说:“《大理文化》还在襁褓中,它还很幼稚。”冯处长说:“幼稚的事物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稳成持重就会老气横秋。”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年的中央宣传部《文艺通讯》第6期和云南省委宣传部《宣传简讯》第22期,分别以《充满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大理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和《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大理文化〉》为题介绍了《大理文化》的办刊经验,总结了刊物“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报尤其着重介绍了《大理文化》“坚持题材、作者、读者均以本地州为主,以培养和扶持本地新人新作为己任”的方针。云南省作家协会的《创作通讯》也发表了题为《“三个为主”不动摇,办刊五年步步高》的评论。从此之后,“三个为主”的办刊方针,成了全省地州刊物普遍承认的宗旨,并曾经坚持了很长的一段时期。

1984年的5月,云南日报社专门派遣资深记者林之和汉宗采记我们编辑部,在当年8月5日的《云南日报》副刊上发表《这里也是清泉》的通讯。文章以清澈见底的蝴蝶泉为引子,介绍了编辑部的工作。文章说:“在访问中,我们才知道有人对杂志的编辑方针有议论,特别看不起这从头到尾的‘土里土气,尽是些地方民族的东西。但是,我们倒是真佩服编辑们的头脑清醒,眼光高明。他们知道越是地方民族的‘土东西,越具有世界的魅力。可以说,几年来《大理文化》从省内飞向省外,从国内飞向国外,‘土里土气便是它坚强的翅膀。”文章还说:“我们仿佛觉得这里也是一眼清泉,流淌着大理民族文化的玉液琼浆!”

30年弹指一挥间。从30周年国庆到60周年国庆,刊物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分之一世纪,出版将近200期。如今的《大理文化》杂志的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本本精美的期刊摆在读者面前,一批批民族作者从花盆走向花园。经过几任主编和杂志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在云南16个州市中,《大理文化》荣获云南省一级期刊,在全省95种报刊中荣获唯一的A级文学类刊物等称号。喜看《大理文化》创刊30年后的今天,峰头回望山几重,一园春色百卉妍。花满苍洱果盈枝,名邦文献史无前。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办刊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穿着校服去上学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
拟广告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