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气囊不停手,一家人383个昼夜的艰难接力
2009-10-22建新
建 新
14岁的陕西农村男孩王启萌患有罕见的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因一次意外摔倒,导致颈椎环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使他失去自主呼吸的机能,四肢几近瘫痪。由于治愈希望渺茫和家庭贫困,经过一次颈椎后入减压稳定手术,出于人道关爱,医生给他做了气管切口,让家人捏着辅助呼吸气囊维持他的生命返家。
生命的气囊一刻都不能停!奶奶、爸爸、妈妈轮换值班,与死神展开了拔河赛。他们每天24个小时不停地捏着气囊,一捏就是整整383个昼夜,让这个奄奄一息的生命得到延续……
患病少年摔倒两年后不能自主呼吸,无钱二次手术父亲捏着呼吸气囊回家
今年14岁的王启萌是陕西省乾县王村镇上座村瓦匠王俊飞的儿子,一双大而亮的眼睛透出机灵,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可是,灾难却无情地向他袭来。2006年5月5日下午,在南上座小学上四年级放假在家的王启萌一人坐在炕上做作业时,作业本掉在地上,他当即探下身子去捡,不料炕上的手没扶牢,他就势从炕上一头栽到地上,手脚突然僵硬使不上劲,无论怎么努力都再也爬不起来。而此时,爸爸在10里外帮人做瓦工,妈妈和奶奶都在麦田里拔草。直到天擦黑时,奶奶王彩莲先回来了,发现了这令人吃惊的一幕,费了很大劲把孙子扶上床,然后飞向田头喊儿媳。
母亲魏玉翠吓坏了,抱着儿子又喊又叫,拼命用力搓揉他的手脚。王启萌已说不出话,她赶紧用自行车将儿子推到村私人诊所救治。诊所的医生给王启萌拍了片,发现他的症状是因颈部脊髓损伤所致,建议送大医院诊治。
很快,王启萌被转至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经过拍片、做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发现王启萌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由于跌倒导致环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导致其四肢不能动、失语、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专家会诊后认为,如槊进行手术风险很大,先采取保守治疗,待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所谓保守治疗,就是采用牵引头骨的方法将环枢关节复位。
得知儿子病情原委后王俊飞夫妇惊呆了。
为防止躯体移动影响牵引效果,医生把王启萌从腰部到头部整个用石膏固定起来。王启萌如同上了夹板平躺在床上,脑袋下吊着一只秤砣样的金属块,其痛苦可想而知。25天后疗程结束,经拍片检查,王启萌的颈椎环枢关节基本复位,可以出院。
但王启萌身上的石膏不能拿掉,这样他的上半身像装在一个套子里,给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大多数时间他必须躺在床上不可乱动,这对平常好动的男孩来说是残酷的,而在炎热的夏季,“套子”又变成了蒸笼,闷热难当,电风扇又用不得,疼爱孙子的奶奶只好不停地用扇子给他降温。就这样王启萌在屋里度过了100天,王彩莲扇坏了6把扇子。
100天后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生为王启萌进行检查,医生微笑着说颈椎环枢关节终于复位,可以回家上学了。闻此佳音,王俊飞夫妇不禁喜泪涟涟,得到解脱的王启萌更是欢天喜地。
可回家后没过多少安生日子,王启萌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即使别人怎么扶他也挪不动脚,呼吸也越来越吃力,2008年2月15日,父母再次把他送进了西安交大二附院。
专家会诊后认为王启萌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手术非做不可,而且由副院长、骨科专家贺西京教授亲自主刀。由于神经脊髓被畸形脱位的齿状环枢关节卡住,只有从颈部的前路和后路进行两次手术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但手术风险非常大。贺教授背负巨大压力给王启萌做了颈椎后路减压稳定手术。首次手术虽然成功,但王启萌的自主呼吸每分钟只有2~3次,几乎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必须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命悬一线,医院接连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
此时巨额治疗费像山一样横在王俊飞夫妇面前。前几次的治疗费已花光他家的全部积蓄,家里值钱的东西也被卖完了,这次2万元的手术费还是从亲友处借的,且缺口很大,仅呼吸机费用每天就达500元左右,欠账单不断飘来,王俊飞夫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鉴于患者本身病情复杂、危急,短期内难以承受二次手术,其家人又欠着巨额治疗费,在其家人要求下,院方只好先让王启萌回家。
贺教授心情异常沉重,临别时,他无奈地告诉王俊飞夫妇:“恢复神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孩子的呼吸需要呼吸机维持,一台呼吸机最便宜也要近20万元,除非你们家里买一台,否则回家就意味着死亡。”
魏玉翠悲伤地哭着问:“贺教授,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替代呼吸机吗?”“有,那是一种简易呼吸机,就是不断地捏气囊给病人气管送气。”贺教授简单地作了介绍。
“贺教授,请您告诉我怎么用。呼吸机我们买不起,但我们可以捏气囊给儿子送气。”魏玉翠仿佛眼睛一亮,马上打定了主意。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贺教授让护士拿来简易呼吸机,手把手地教给魏玉翠夫妇捏气及应急处理方法。3月1日,贺教授给王启萌做了气管切口,装上简易呼吸机,让王俊飞不停地捏气囊给孩子送气。这天,王俊飞包了一辆车,神色车黯然地捏着气囊,将奄奄一息的儿子送回80公里外的家中。
只要捏着气囊的手不停就有希望,383个昼夜的亲情接力创造生命奇迹
连接在王启萌气管上的棕褐色呼吸气囊有柚子那么大,需双手摁捏,一捏一放,一般人捏20分钟就受不了了,按医生要求每分钟捏20下,王俊飞第一次连续捏了1个小时就吃不消了,不得不让妻子魏玉翠接替;魏玉翠咬着牙才捏了半个小时;75岁的王彩莲也只有15分钟。后来捏久了他们的耐力提高了。父母和奶奶3人轮换着捏,没日没夜,一刻也没停过,仿佛是一场特殊的接力赛。“噗、噗”,在有节奏的气囊声中,王启萌安静地呼吸着,送来的空气让他的生命得到延续。
但估计到和没估计到的问题难题层出不穷,仿佛老天在考验这个贫寒之家的信心、智慧和耐力。
开始捏气囊时轻重快慢很难把握,如果捏重或快了,送的气大或多了,王启萌的肺受不了,难受得直“咳嗽”;而气小或少了,会直喘粗气、咬牙,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他犯迷糊甚至昏厥。一家人紧张得心都快蹦出来了。
为控制捏气囊次数,王俊飞买了一只闹钟,摆在面前,让自己和妻子及老母看着秒针,每听到3次“滴答”声就捏一次,这样每分钟捏20次准确无误。可轻重就难控制了,夫妻俩琢磨着办法,不久便有了窍门:根据孩子心情和当时状态灵活调节,假如孩子心情好、没睡觉可适当捏重点,相反就捏轻点;捏的频率也适当作了增减。
由于王启萌被切开的气管常有大量的痰液滞留,若不及时消除就会窒息,而取痰的难度较大且有点“残忍”,所以这项工作主要由王俊飞来做。在50厘米长的针管前头安上吸痰管,再将吸痰管从切口处插入王启萌的气管抽吸。因小孩管壁上的黏膜很
薄,开始时不论多谨慎吸管插进去黏膜都会被弄破,抽出来的全是血红的带血的痰,最多时有一茶缸;而抽痰时需暂停捏气囊半分钟,送不上气,王启萌的胸部一鼓一鼓吃力地吸气,憋得很难受,似乎要咽气,王彩莲吓得躲进另一间房里哭,辅助丈夫的魏玉翠赶紧闭眼,心都要碎了。每次吸完痰,她都喂儿子消炎药。久而久之,王启萌的管壁黏膜终于适应插管,只要小心点就不会出血了。后来魏玉翠也学会了吸痰技巧。
吸痰问题刚解决,又有了新麻烦。由于干燥的空气直接送入气道,不像常人那样气体经鼻腔得到湿润和净化,所以送入的空气中灰尘在气道上结成鼻屎状的黑色东西,而干燥的空气又会使气道里的痰结成硬痂,这两种脏物若不及时清理气管就会堵塞。王俊飞夫妇发现这两种东西后,遵照医嘱,每过四五个小时就往气管切口滴一次“沐舒坦”药水,用来化解凝固物,然后用软管子往外带,弄差不多后再往切口滴入生理盐水清理气道,整个过程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同时不能停止捏气囊送气,非常麻烦。遇到孩子吃喝拉撒,这时捏气囊又不能停,开始时需两人配合,一个捏着气囊,另一个喂饭,或处理大小便。可半个月后就不允许两人配合做了,因为3人轮班已很累,所以他们必须学会一人同时应付两件事的高难度的技巧。考虑到王彩莲岁数大,王俊飞夫妇就安排她白班。
人不是机器,总会有打盹儿的时候,尤其到后半夜更困得不行,即使开着电视也不顶事,夫妻俩常捏着捏着就睡着了,这时王启萌便发出“咳、咳”的憋气声,听见此声夫妻俩会一个激灵惊醒。为不让自己打盹儿发生意外,实在想睡的时候他们各有其法:王俊飞用针扎大腿,魏玉翠嚼辣椒干,王彩莲不停地哼着歌。
王俊飞家有10亩地,到了农忙时节,一家人忙得天昏地暗。没办法,白天的捏气任务都交给了王彩莲。王彩莲盘坐在床上不停地捏着气囊,她创下两项纪录:能连续捏上6个小时,按每分钟20次计,共连捏了7200下;睡觉时也不停手,她捏气囊都变成条件反射性的了。
看到王俊飞一家为了儿子的呼吸所付出的努力,乡亲们非常同情和感动,纷纷来帮王俊飞收割麦子、掰玉米并送到家中,却不喝口水吃餐饭。让王俊飞一家人感激不已。
两个月后的一天,奶奶坐在王启萌身旁边捏边自言自语:“俺可怜的孙儿啊,如果可以换的话,就让这该死的病缠上奶奶,只要孙子好,奶奶愿意……”
突然王启萌开口说话了:“奶奶,我的脖子好疼,我是不是快死了?”虽声音很轻又浑浊,但王彩莲听清了,对她来说,声音从已失语了数月的孙子口中发出,仿佛天籁之声,她不由激动万分。
原来失语后王启萌嗓子发不出声音,便尝试着用气道发音,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会发音并能说出完整的话。这一惊喜让王俊飞夫妇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觉得自己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
由于家里为王启萌治病背上沉重债务,农忙结束后,王俊飞和妻子、母亲商量想出去打工挣钱还债。为能多挣点钱,王俊飞一人做两人的活,累得站着就想睡。晚上骑车回家后还要替下老母或妻子捏气囊。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为了儿子,他还是硬挺过来了。
总不见自己好转,王启萌心情常常很郁闷。有次同学来问他什么时候能上学,同学走后他的情绪很糟,发脾气,赌气地对正在捏气囊的母亲说,别捏了,让我死吧。魏玉翠设法安慰他,还给他讲科学家霍金的故事。知道霍金只有3个指头会动,还不如自己,这时王启萌的情绪才好起来。
为让儿子多吃点饭,魏玉翠找故事书看,然后喂饭时讲给儿子听;为增加儿子肺活量,她教儿子唱歌;有时故意把历史人物讲错,以吸引王启萌的注意力,注意力转移了,痛苦也忘了。为不让儿子肌肉萎缩,魏玉翠坚持每天给他全身按摩。
在家人的倾力照顾下,王启萌竟奇迹般慢慢好转起来,他能进行短暂的自主呼吸,最长有10多分钟;他的手脚能活动了,魏玉翠就和儿子玩扑克,王俊飞把手机给儿子让他玩里面的游戏。但王启萌最想的还是看书、做作业,母亲在他面前支了块木板,王启萌就着木板做题,做完后就让高中毕业的妈妈检查。
“妈妈,我还要过多久才能做手术啊?我好久没上学了。”王启萌用渴望的眼睛看着母亲。魏玉翠突然想到一年前临别时贺教授“条件成熟时再考虑二次手术”的话,心里不禁一亮:送儿子去检查!
一家连续千万次的摁捏感动关中人,濒危少年的生命之花绽放在望
2009年3月14日早晨,王俊飞夫妇和老母揣着从好心的乡邻那儿借的2000元和自己打工、卖猪凑的3800元,雇了辆皮卡将王启萌送至西安交大二附院。突然见到这位老病号回医院,医护人员都惊奇不已,他们一路绿灯为这位大难不死的少年做各种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心脏、肺部都很正常,气管也没被感染,各项指标都符合做手术的条件!一个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农家居然通过摁捏气囊送气的办法,不仅让被判“死刑”的男孩的生命维持383天之久,而且身体条件“达标”,实属罕见,让医生们感到不可思议。
因公出差在外的贺西京副院长接到骨二科值班医生的电话,得知王启萌的事后,被深深感动,马上决定再次为他做检查。
一年前贺西京给王启萌做的第一次手术解除了其颈椎后方压力,但前方压力压迫着呼吸神经,此次仍然由他亲自主刀,为王启萌解除前方压力,手术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
这次手术操作难、技术要求特别高,要在口腔内进行,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手术的部位是脑部和躯干连接的位置,稍有闪失就会引起呼吸和心脏骤停,在术中还可能出现大出血、伤口不愈合造成死亡;另外,长歪的骨头和硬脊膜贴在一起,手术是要将骨头取下来却要让硬脊膜完好无损,否则会造成脑积液流出使病人死亡。为确保手术成功,医院成立以贺西京为首的专家组,术前对手术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制订,考虑得非常充分。
3月24日上午9点,被麻醉后的王启萌被推进了手术室。下午2点17分,经过贺教授等医疗组成员5个小时的激战,成功切除了压迫在脊髓的组织,而担心的各种危险都没有出现!
闻此佳讯,王俊飞夫妇及老母顿时喜泪纷飞。有人粗算了一下。如果按每分钟摁捏气囊20次计,383天,王俊飞一家3人共摁捏了11030400次,平均每人3676800次,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难怪他们3人的10根手指都长了厚厚的茧……
4月10日,王启萌已拿掉呼吸机,在医生鼓励和指导下正用力地进行自主呼吸。术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四肢力量比术前好转,但由于一年里没有自主呼吸,他的呼吸肌、膈肌都萎缩了,身体的指令下不来,所以需要对他进行呼吸肌肉锻炼。
贺西京教授告诉记者,如果一切正常。预计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和适应,王启萌不仅可以自主呼吸,而且还可以在房子里行走、自己吃饭,生活基本能自理。
在浓浓爱心的包围下,一家人将告别提心吊胆疲惫不堪的黑暗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编辑杨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