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09-10-22

同舟共进 2009年9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政党文章

往返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从题材内容上看,《同舟共进》2009年第7期有个明显特点,各栏目的文章要么谈论现实,要么讲述历史。所以,点评这期杂志,我很快写下“往返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标题。不过,这一标题并未概括出整期杂志更深层次的特点,那就是敏锐、深刻、理性。接下来我就围绕这几个关键词来谈谈阅读体会。

“敏锐”主要体现在专题策划“郡县治则天下安”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县域“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的枢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建设,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在此背景下,《同舟共进》推出“郡县治则天下安”的专题,从不同角度探讨县域治理问题,表现出相当敏锐的政治眼光。在这组文章中,或探讨县域治理瓶颈的突破,或分析令人忧虑的基层政治生态,或论述地方政权的“真空化”,或辨析皇权时代知县的权与责,或说明地方官的甘苦,或强调县委书记岗位的至关重要,可以说各有见解。虽然并未得出统一的认识或结论,但如此集中地探讨县域治理,不仅凸显这个异常复杂的议题,而且不同的见解、经验与教训可以形成一种对话,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达成了传播学中所说的“议程设置”效果,其价值不可低估。

“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文章中。薛涌的《金融决定大国兴衰》一文振聋发聩。文章从世界金融的历史发展中阐明了“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金融”的观点,进而指出,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与建立“世界工厂”是非常不同的事业,“上海至少要成为世界上说话最自由、出版最方便、对外资讯交流最顺畅的地方之一,否则世界金融中心就无从谈起” 。这就意味着,世界金融中心的建立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建设,这一结论尤其值得国人三思。秋风的《回归“小革命”的有限蓝图》一文,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小革命”(以和平手段推动政府实行宪政)的努力被“大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所淹没。应当说,近代中国选择“大革命”的路径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大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却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因此,回归“小革命”,建设稳定而健全的宪政秩序,正是当下中国所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论述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扬帆的《中国近代之败,实为意识之败》对两千年中日交往的历史作了深刻而独特的反思。文章指出,自汉唐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一种“高调的日本观”,“高调日本观中的中华文明优越感会导致日本反弹这一后果,长期不被中国统治阶层适当认知。”这一见解高屋建瓴,切中国人对日关系的思想认识之弊。作者最后提出,“中国近代之败,实为意识之败,而非力量之败”,虽不无偏颇,但在某种意义上确有道理。

“理性”主要体现在“人物春秋”“口述历史”两个栏目。“人物春秋”中陈昌浩、丁盛两位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卷入了过去所谓“路线斗争”的漩涡并因此人生跌宕。《“九一三”前后,我为毛主席站岗》,再现了毛泽东在“九一三”事件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钓鱼台的日子——江青秘书谈江青》,让我们从细微处了解到江青的为人处事与政治野心。文章的内容、风格亦各异,但政治斗争的诡谲与残酷,政治人物之间的是非与恩怨,历史事实的真相与假相,却相互纠缠,许多地方有待澄清和重新认识,并非像教科书中所述的那样简单。《同舟共进》能够刊登这样的文章,不仅体现了文章作者本身的理性,也体现了刊物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我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史料会被披露出来,更多的历史秘密也会逐渐公开,历史的公论将会给世人一个明晰的答案,后人从历史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也将越来越丰富。

除了上述提到的专题、栏目与文章,其他栏目还有不少好文章,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

大胆探寻党建与改革的可行对策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从理论上说,刊物的栏目设置已基本锁定了刊物的内容。刊物栏目化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容取向与办刊风格,一方面也对编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持栏目的一贯风格,又要形成每期的新亮点。《同舟共进》2009年第8期的亮点何在?我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大胆探索党建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政党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同舟共进》推出了“政党扫描:靠什么保持生命力”专题,对政党制度、政党现代化、执政党生命力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杨懂《政党制度的“中国道路”》澄清了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某些模糊认识,阐明“中国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合作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团结合作的新型关系”,“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正成为不少国家研究的对象”。沈宝祥的《政党现代化需要立题、破题》指出,“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从实质上说是如何实现党的现代化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执政党,如何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如何有效监督干部特别是第一把手、如何防止绝对权力的形成、如何防止和克服执政党干部的特殊化,在这一系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上,国外一些政党的探索和经验是有价值的。”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专题介绍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越南共产党、英国工党、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以及国民党的一些做法。正如题记所说,“最有生命力的政党不是思维和理念一成不变的政党,而是善于根据社会变迁和民意变迁调整自我的政党”。对于推进我国执政党的现代化建设,这显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专题文章之外,《再议“权大还是法大”》可以说也是一篇探讨党建的好文章。文章指出,根据宪法所宣告和规定的原则,“党在国家之中,党在人民之内,法比权大,应无疑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权大与法大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是同党章、宪法规定的精神相违背的”。文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党的身上”,只要“从中央到党的每个基层组织都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权大与法大的问题自然能彻底解决”。

二为结合实际议论改革。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有关文章并未泛泛而论,而是紧扣实际探讨具体的改革层面与改革路径。竹立家提出了对干部选用体制改革的思考,刘山鹰《强力反腐与共渡难关》认为,“经济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同时也给中国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提供了空前的机遇”,而“这个调整就是强有力的反腐败”。文章短小精悍,言之有理,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时策论。相比之下,王志安《哪几方面的改革最值得期待》则温和地指出,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金融危机“可以成为理顺经济结构、提升内部改革的重要契机”。

许多应当推行的改革往往并未及时施行,原因何在?陈四益《忽然想到——就事论事》对党风政风建设中的“就事论事”而终究“无济于事”的现象提出了批判批评。作者不无忧虑:“中国的改革若听任利益集团坐大,甚至由其操控了实权,那就是改革的失败。希望这样的局面不要出现。”

乐观地说,陈四益的希望是可以成为现实的。笑蜀的《公民社会与“山寨秩序”的博弈》为我们提供了信心。文章说,“一把手说了算的体制”造就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山寨王国”,这不能不令人沮丧;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社会正在健康地成长,“公共舆论场”正在积极地起步,这能带给我们希望,鼓舞我们的信心。请看,针对目前教育部“空降”大学校长的做法,刘道玉校长就大声疾呼:“由组织人事部门选拔校长的做法,严重地危害了教育事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应当把遴选大学校长的权力交给大学的教授们!”尽管刘道玉的呼吁要变成现实还有待时日,但《同舟共进》刊登刘道玉的文章,本身就印证了公民社会的成长,没有理由不为之欢欣鼓舞!

加拿大多伦多 温相:贵刊2009年第6期《儒将萧克》一文,文中转引萧克生前名言曰:“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搞历史研究的同志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有感于斯,特别想到萧克在长征中的一段往事,小记于此。

1936年1月2日,红六军团主力开至便水地区。1月4日,任弼时、贺龙、萧克等开会决定集中兵力在便水反击尾追而来的敌十六师章亮基部。1月5日起,红军同国民党军在便水展开对决,这次战役打得不理想,红军兵力分散,没有形成铁拳,虽然歼敌一千余人,而自身也伤亡千余人,特别是战斗中红六军团擅自撤出,给其他参战部队造成被动。所以,1月19日的省委、军分会联席会议上,红二、六军团首长对红六军团有关领导在便水战役中的处置失当提出批评,并鉴于便水战役未能打开局面,敌军大约十五个师又尾追在即,这才决定改变“刘家坪会议”的有关决议。(《任弼时年谱》第268页;贺彪著《红二方面军从湘鄂边到陕北长征纪实》,第183页)

贺彪(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在《红二方面军从湘鄂边到陕北长征纪实》第183页中明确指出:“红六军团擅自撤出战斗,也给其他部队造成被动,部队受到损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任弼时年谱》(第268页)则直接指出:“对红六军团有关首长在便水战斗中处置失当进行了批评。”

萧克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其实,胜负乃兵家常事。名将有五关斩六将的时候,有时也难免“走麦城”,不必为尊者讳。笔者敬佩萧将军求实求真的精神,因此提出以上拙见,以为补充。(2009年6月12日)

广东广州 张宝锵(广东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特邀委员,原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社长):我今年虽已90岁了,但今天还是特意来看看编辑部的同志,并订阅了三年杂志,购买了两套《同舟共进》精华系列书籍。《同舟共进》过去办得好,现在办得好,坚持了好传统。另外,《炎黄春秋》2009年第7期吴江同志的文章《文化现象杂说》一文引用了《同舟共进》2009年第2期“为教育‘把脉”专题不少文章,我为你们感到高兴。(2009年7月13日)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政党文章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放屁文章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