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胆佛心赵尔康
2009-10-22甘克明
甘克明
和著名影星赵尔康交往已15个春秋了。赵尔康个性独特鲜明,他出了名,却从不做广告;当演员,却从不演坏人;信佛教,却从未想过出家……
一、“看《董存瑞》电影,萌发当演员的心愿”
1941年5月26日,赵尔康出生在辽宁海城,孩提时的赵尔康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忆道:
“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更多的是强调思想性,它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让人很受鼓舞。可以说,那时的电影对我的成长、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苏联电影《保尔·柯察金》、《青年近卫军》,特别是我国影片《董存瑞》,就好比一颗照亮我幼年迷蒙心空的北斗星。我不会说假话,孩提时我特喜欢运动,身体很棒,也很调皮捣蛋,旧社会流浪街头的孩子,怎么能有教养呢?但我保存着劳动人民最质朴的东西,愤恨人世间的不平事,老想寻求真理。一次上俄语课,我把俄语书撕了。因为过去老毛子老欺负咱们,东北人10个有8个恨他们。那时一个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国际主义。老师说:‘我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我说那就让你见见吧。我最恨打小报告的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老是背后打我的小报告,我知道后和他打了一架,失手划破了他的头,被学校记了过。这事传开后,同学们都躲着我、不理我。我心想自己这么小小年纪就没了前途,灰心丧气,眼泪哗哗地涌出来。班主任给我擦去眼泪,亲切安慰、耐心引导我,晚上还陪我去看电影。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董存瑞在失败中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人民英雄时,全身为之一震。它一扫我的心灵的阴霾,使我眼前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艺术竟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产生了立志当演员的强烈冲动。
“我19岁高中毕业后,正是60年代初期。那时国家的八字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谢添老师告诉我,考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当时学院的招生方针是:宁缺勿滥。本来我们这所学院计划招25名学员,最后只招了15名,仅为上届的1/10还不到。我有幸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这所艺术学院表演系的尖子班。”
赵尔康的出现,使我国璀璨的影视星空,又多了一颗闪烁耀眼的明星。
二、“《归心似箭》得到老中青三代人的认可”
1965年,24岁的赵尔康从中央戏剧表演系毕业,开始在舞台上演出。先后在青海话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部队政治宣传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话剧队当演员,担任过某导弹基地宣传队编导组组长。
1979年拍摄的电影《归心似箭》最令赵尔康满意,那是他走出中央戏剧学院主演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从编辑到导演,可谓占尽天时地利,是一部从生活中来,还原到生活中去的上乘之作。他因主演一个铮铮硬汉“抗联”战士魏德胜,一炮打响,全国走红,一举夺得1980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和电影金鸡奖。他说:“这部影片体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因而成功了!影片不但得到了老一辈的承认,中年人(像你们)的不忘,而且时隔28年还能让现在年轻人受到教育,这是令我欣慰的。我认为,能一直经受时间考验的就是好的艺术作品。剧中主人公魏德胜能够准确地闯过‘金钱、爱情、生死人生三大关卡,这恰恰也是我的追求。”的确,赵尔康以其精湛的演技成功地阐释了“魏德胜”这个人物,赢得了我国电影大师赵丹的高度评价:“他的出现意义特别大,这个演员形象并不好看,但他演起来,性格美得很,完全是男子汉,是一个从骨子里到外面响当当的男子汉……”
接下来,赵尔康又在吴贻弓导演的《阙里人家》饰演孔子的第77代子孙、大队书记孔德贤;在王冀邪导演的《老娘土》中出演老区区长大老黑。他以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底,通过细腻传神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把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大老黑目不识丁,孔德贤却是有文化的孔子后裔)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现出来,再次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三、“这辈子我一不演坏人二不做广告”
赵尔康说:“我这辈子有两件事不做,那就是一不演坏人,二不做广告。”我问他为什么不演坏人?赵尔康倒反问我:“好人都演不过来,我为什么还要演坏人呢?”而至于问他为何不做广告,他则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一位‘五一劳动奖获得者,竟然是一个卖假药的。这是我很长时间都在为之思考的问题。我无法辨别鉴定出产品的真伪好坏,我不能只为了几十万、上百万块钱(虽然我这辈子都没存这么多钱)就稀里糊涂地去做广告,而把广大信任我的观众给得罪了,那是我从良心和道德上都不愿意做的。”
(责编 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