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伪政权二号汉奸陈公博的下场

2009-10-22秋水伊人

文史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审判长起诉书汪精卫

秋水伊人

在中国历史上,自称“乱世能臣”的陈公博是一个多变的人物,他1890年出生于广州(祖籍福建上杭)一个官宦家庭。自少年时代起,他就随父参加秘密会党的反清活动,其幼年的诗作“拔剑批龙鳞,弯弓叩虎齿。年少从军行,单骑渡韶水。”表达了他的反清雄心。青年时代,他曾参与发起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赴美国留学,脱离了中共组织。1925年4月回国返广州,出任广东大学教授,后投身国民革命,经廖仲恺介绍又加入了国民党。陈公博受到时为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的重用,很快担任要职,成了国民党左派的中坚人物。不久,他又伙同张发奎残酷地镇压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堕落成为与中国共产党兵刃相见的敌对派。当然,他也从此被汪精卫视为心腹,成了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的活跃人物。随后,他又追随汪精卫与蒋介石集团实行“合流”,并担任重要角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公博投奔叛逃到越南的汪精卫,又随汪赴上海,在日军的卵翼下成立伪政权。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了汪精卫一系列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勾当。作为汪伪政府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陈公博自然就成了中国第二号大汉奸。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的陈公博潜逃日本,一度藏匿于京都郊外的金阁寺。不久,在中国人民掀起严惩汉奸的高潮中,10月3日,陈公博及其夫人等一行6人终于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

被引渡回国的陈公博开始关押在南京。1946年3月初,陈公博与陈璧君、褚民谊等3人又被押送至坐落在苏州司前街的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交司法部门正式审判。

陈虽身陷囹圄,自知凶多吉少,但面临末日仍存一丝侥幸,因而从未停止活动。他曾花大钱私托看守向蒋介石寄信,在他呕心沥血写成的《致蒋先生书》长达2万余言的信中,诉说了自己往日与蒋氏许多心照不宣的默契,暗示彼此都历尽了仕途艰难,切莫忘怀早年曾为“革命”共事之友谊。言辞恳切,情感十分诚挚。陈公博早在南京已急急草就此信,转押到苏州后他又用了20余天细细斟酌,反复修改。信寄出去了,他想蒋兴许会对他从宽发落。因为他打听到,前几日蒋介石接见了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来的汉奸周佛海,这该是个好兆头吧!

然而,陈公博怎么也未料到,他那《致蒋先生书》几经辗转,落到了富有心机的军统头目毛人凤手里。毛择日独自携信向蒋介石汇报。蒋听着毛人凤念陈公博的信,开始他还时时点头,后来听到写他过去与陈共事,两人玩弄的种种“机关”时,渐渐变了脸色。这些内容是蒋最忌讳的,如同有人在揭他的疮疤。于是蒋介石连声喝令毛人凤下去!

1946年4月5日下午2时20分,陈公博在法警的押送下,准时站在了江苏省高等法院审判庭的被告席上。

高等法院院长孙鸿霖在审判长的席位上就座,2点30分,审判长正式宣布开庭。首席检察官韩焘宣读了洋洋万言列举陈公博罪状的《起诉书》。而后,孙审判长问陈公博有何答辩。

陈公博连声说有,他从内衣口袋里取出《八年回忆》,对于起诉书中指控他的“十大罪状”逐条辩驳。陈不仅不承认任何罪名,还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表功。那长达47页数万字的答辩稿,他念了近两小时。

5时30分,审判长宣布休庭10分钟,接着进行法庭调查。在调查中,审判长孙鸿霖向陈公博先后问了21个问题。不时还拿出实物,有证有据地询问,时时将陈逼得无以招架。然而陈却耍尽花招,常以“不知道”、“我不在场”等一口否认,或是要审判长去问他人,或是把责任推给他那个“中央”;在证据确凿、无可抵赖的情况下,则轻描淡写地承认“那是例行公事”,他只负“名义”责任;而涉及汪伪政府整体问题时,他又滔滔不绝地重复自白书中的论调,为自己和汪精卫大唱赞歌。针对陈公博强词夺理、漏洞百出的辩诉,韩焘再次严词驳回。陈公博最后无计可施,居然以调侃的口吻说:“检察官的话多是江北方言,我没全听明白。”随即又故伎重演,重复老话进行狡辩。

陈公博未请辩护人,但法庭仍然为他指定了一位辩护人高溶。在韩焘针对陈公博对起诉书的攻击,多次作出有力驳斥之后,高溶起立陈述辩护书。随后审判长问陈公博“还有无陈述”?陈十分无奈地表示“无”。

1946年4月12日下午4时,江苏省高等法院再次开庭。孙鸿霖审判长宣读判决书:“陈公博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剥夺公权终身。”这个结果,尽管已在陈自己的预料之中,但当他听了宣判时仍“微微震动了一下”,只听见他喃喃自语:“晚矣,晚矣!政治该是如此……”

6月8日,陈被执行死刑。

(责编 李欣)

猜你喜欢

审判长起诉书汪精卫
今日开庭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民国刺客汪精卫
“开庭”日
“行不行?干脆一点”
论新形势下公诉人出庭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汪精卫“绝命诗”被改
公诉词能否变更起诉书所指控内容辨析
检务公开背景下的起诉书规范化研究
“两简”案件起诉书的现状及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