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给王光美的信
2009-10-22汪金友
汪金友
宋庆龄北京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宋庆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庭院。院内楼堂亭榭,曲径回廊,山石嶙峋,湖水环绕,绿树浓荫,鸟语花香,确实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住所。这里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也称西花园。在他之前,清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及其子纳兰性德、嘉庆年间成亲王永瑆、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都曾是这座花园的主人。乾隆年间,权相和珅曾一度占据此花园。宋庆龄的住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主楼。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一直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1981年10月,中央决定把此处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并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乍一看,几乎每个参观者都会惊叹这座院落的精美和豪华。但游览了整个故居之后,这种看法便随之改变。宋庆龄故居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封她写给王光美的信。这封信,与这座故居的来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初,宋庆龄经常在北京、上海两地工作和生活。她在北京的寓所,位于方巾巷。那里道路狭窄,环境较为嘈杂。1960年,政府安排她迁入西河沿居所,但由于房屋潮湿,常引起她关节疼痛。党和国家领导人考虑到宋庆龄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物,为中国革命做出过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而且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经常要在住所会见中外宾客,应该有一处适宜的居住地,因此决定破例为宋庆龄新建住所。当中央派人带着国家主席刘少奇请夫人王光美代写的一封信,以及新宅设计方案到上海征求宋庆龄的意见时,她婉言谢绝了。在给王光美的回信中,宋庆龄说:“国家正在建设初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了我个人的住所,增加国家的开支,这样,将使我感到很不安。因此,我不打算再迁新址了。”后来,周恩来受党和政府的委托,还是在北京后海北沿一座已经荒芜的旧日王府辟出一处幽静花园,为宋庆龄新修了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寓所。第二年春天,宋庆龄迁入新居。这座门牌为后海北沿46号的院落,成为她生命最后18年的安居地。
1966年,曾有一位美国朋友格雷斯·格兰尼奇,在给宋庆龄的信中问:“听说你现在住在一座宫殿里,是真的吗?”宋庆龄回信说:“是的,因为是国家副主席,人民政府拨了一个旧日的王府给我做寓所。”“我确实在享受着‘皇家的待遇,但我并不快乐,因为有许多比我更有价值的人,现在还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宋庆龄的两封信里,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不安”,二是“不快乐”。为什么“不安”?因为她不想多花国家的钱。据说宋庆龄每天看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参考消息》,全都是自费订阅。给外宾送礼品,也是自掏腰包。并一再嘱咐秘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不分,就是贪污行为。”为什么“不快乐”?因为她不愿意与群众拉开距离。在工作上,她和那些贡献大的人比;在生活上,她和那些更艰苦的比。她穿的一件棉背心,就是她自己与阿姨用26块碎布拼成的。宋庆龄没有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却留下了平民化的思想,留下了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慈善仁爱的作风。 (责编 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