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2009-10-21王振宏
王振宏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术讲授,也不仅仅是上机练习和背诵考试。那么,信息技术课应该怎么样上呢?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应该如何锤炼、提高呢?每一位教师如何增进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我们掌握了更多、更新的新课程理念之后,需要尽快地把理念转化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这就必须找好、找准新理念与新行动之间的有效操作中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被称作“桥梁科学”,它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应具备的特点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系统要素(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的系统化工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其他课程,更多了几重困难,即“设备条件”、“操作时间”、“学习纪律”等制约因素。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因素要更全面、更细致才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理念)到外(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的发展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从五个方面对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建议。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另外,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道德。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意义、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体系。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将信息技术课安排在计算机教室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注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 从“冰冻主题教学”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主题活动曾经占据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半壁江山,引起了众多人追风式的运用,最后甚至成为教学包装。那么,主题活动式对信息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呢?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认为:“我看都不是,将其作为毒药来看,显然是不对的,但一味地追崇它,将其视为妙方仙丹,毫无疑问也会给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危害。早在2004年,我在‘大路论坛上发起了关于‘冰冻主题活动式教学的讨论。意图在于提醒各位老师,在纷至沓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搞得我们眼花缭乱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物的灵魂,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高效地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时至今日,我还要在我的博客里再次重提‘冰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口号,或许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些。”
后来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冯伯虎等总结出了“主题活动教学容易出现的六大误区”,对主题活动容易过分迁就“主题化”与“生活化”;为学生补充过多其他学科知识,浪费本课程的宝贵教学时间;无法完整覆盖本课程应有的知识体系,降低课程品质;形成某些环节的简单重复;课堂之外进行必要的准备或者延续性工作过多等进行了概述。
可见,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对其适应性进行认识把握,并能灵活地与学校、学生和教师进行匹配。为此,我们提出两种观点:第一,应用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比较新的、不太成熟的方法,最必要的是有选择、有针对、部分地应用其精髓;第二,对待一种教学方法,对区域性教学的效益应表现在“改造”成为个性化的策略,以便更灵活、更容易把握。比如,广州的梁基老师的“小主题”策略和山东省青州的王爱胜老师的“半成品加工”策略的变革思路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变革,让教学方法得到实践提升,更具可推广性。
●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透过浮华落实教育本质
在新课程实验的初期,出现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泛滥、教学手段的“浮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一个新的秩序逐渐建立的过程。但是,当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几轮之后,我们仍然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
所以,经过新课程的不断实验,我们必须反思两个问题:“教”是为谁服务的?“学”是为谁服务的?在此前提下,方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服务”的问题。
很多道理往往都是很明显的,“教”与“学”都要为学生服务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改造、优化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方式。
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就需要在目标达成的效益上努力。目标效益是指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这不仅是知识、技术的掌握,还有意识、观念的形成。针对不同地域的软件、硬件设施利用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境、资源、语言、情景、方法等方面进行实用性、科学化的施教行为改造非常必要,且是效益获得的必由之路。而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进行学习行为优化,同样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激发学生自主、可持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源动力。
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软件操作、网络应用等为主体,可操作的内容仍然存在,即教学活动仍然依赖于计算机作为基本的工具进行信息活动。但是,课程价值却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素养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因此,如果仍然是局限在软件应用进行教学,只是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载体上进行了任务化、主题化、故事化变革,那么一旦落实到实践操作部分,则会出现尴尬:要么肢解软件、技术,要么因技术造成综合教学重复;如果过度倾向信息教学,在信息内容上做文章,那么技术含量很少,内容却不断翻新,甚至与技术的功能特点相去很远。
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不能离开操作实践,要依靠在操作中不断熟练,逐渐产生的主动创新意识;也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操作或信息活动,要鼓励学生探索、规划、迁移、运用,体现出方法与过程的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学设计做到既实用又科学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苍山点题
本期专题,从理念、实践、方法等多个维度再次审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对课程整体的观念、文化、核心价值进行了梳理,虽然有些内容看上去并不太引人注目,但深思起来应当发人深省。
新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从“勇敢试水”、“摸着石头过河”到“上岸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苦恼、许多迷茫,还有许多取得每一步成功的喜悦。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得失可以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获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的科学性、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但是毕竟新课程的理念是一种创新,它引发了思想的解放,让人们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中抬起头来远眺,又低下头来沉思。这种影响对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激发、头脑的激活。
第二,收获方法。虽然各种方法还非常杂乱、有待梳理,其价值取向的界定还需要细化,但是毕竟单纯的讲解与练习已经被突破,信息主题、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成为新一轮的教育载体。
第三,收获行动。虽然不少的行动还属于被动,但是正因为如此,走出的很多路子更能反映现实对新课程的接纳程度,检验并创造着课程发展的新历史。
第四,收获了反思。正在反思新课程的负作用,如课堂的效益问题、学生的发展检测问题以及高考选拔人才的相应问题等。甚至,包括正在启动的“走班制”等课堂管理组织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与总结,希望“过河”的时候的确能够“摸着石头”,防止多栽跟头。
毕竟,教育实验并非等同于自然实验,因为它经不起失败,它一有失败就是对个人的耽误,甚至是对国家的耽误。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深刻的反思与建议,共同过好新课程中的一条条流动着的“河”!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制作手电筒视频播放遥控器的方法之一是(以Visual Basic为例):在VB开发环境的工具箱中点鼠标右键然后点“部件”,再选取Windows Media Player控件。然后,通过光照触发光电鼠标的不同移动方向,来控制Windows Media Player控件的不同动作。例如,播放、停止、快进、快退等;将手电筒换成红外遥控器,一样可在一定距离外触发光电鼠标的动作,只是其距离取决于红外遥控器的强度与光电鼠标的灵敏度;跳跃记录器的主要代码如下(以Visual Basic为例,需要用到Timer控件):
Dim drawx, i
Private Sub Form_MouseMove(Button As Integer, Shift As Integer, X As Single, Y As Single)
i = 1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drawx = drawx + 10
Form1.Line (drawx, i)-( drawx, i * 1000)
i = 0
End 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