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绿色“网伞”下,净化爱国的心

2009-10-21郎冠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德育工作

郎冠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时代,互联网介入学校、家庭等社会各个角落,您认为它对德育有何影响?

孙学策:信息时代,互联网介入到我们的生活。它的长处是使学生的眼界放宽,获取的信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它的介入,不仅为人们带来获取知识的便捷手段,也对青少年更好地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互联网的出现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为它正是迎合青少年求新、求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成为青少年非常喜闻乐见的、获得新知及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德育工作通过互联网这样一种工具与手段,施以积极的影响,将会发挥更好地、更积极的作用。我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为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当然也包括德育,收到了良效。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不同于一般的信息工具,它所能提供的信息内容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且它本身的可控性较差,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即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既不能不让学生上网,又不能整日地监督学生上网。这种情况下,如何使青少年在信息时代,接受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健康地成长,对于德育工作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与挑战。

然而,对于这把“双刃剑”,我依然要肯定的是,积极的作用还是主要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既可以让未成年人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但同时互联网也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威胁到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从现实来看,把不良信息完全屏蔽的难度较大,而杜绝青少年上网更是不现实。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过程中,应该各自承担怎样的责任?

孙学策:互联网对于教育者或者家长来说,有着不可控的一面。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学生自主选择。首先我要强调一种观念:这个时代,仅靠教师或家长限制、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是不可行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使未成年人具备把握自己的能力与品质。我举一个例子,也许你听后会明白。

1987年,我第一次去香港。在一所中学里,我和一名高中男生进行了交谈。话题范围很广泛,其中我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香港每天有很多电影上映,其中一部分电影广告上会写着‘色情影片,儿童不宜的字样,你看不看这种影片?”

“我不会看这种影片。”(这名男生马上回答)

“这些影片对于青少年是极具诱惑力的,你为什么不看呢?”(我认为这个问题较难为他。这个“为什么”并不好说)

“我是有身份的家庭的子弟,我不会去看的。只有下等人才会去看……”(出乎我的意料,这个男生听过我的问题后平静地回答)

我们且不去追究这名高中男生所说的“下等人”在他眼中究竟是穷人或是其他。我们要思考的是,社会纷繁复杂,但是,这个孩子却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身份家庭”的子弟。在信息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能够正确分辨、正确选择。其“身份”的背后是人的自尊与自爱。而自尊与自爱是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这件事启发我们:信息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我们不能不让学生上网,也不可能时刻监视他们的网上行为。如果,我们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让他们具备自尊、自爱的思想品质,就等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给予了他们保护自我、把握自我的武器。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部门,只有付诸行动,对未成年人加强人格教育、加强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接下来才能谈及“责任”。

家庭的责任: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增加了。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手段。互联网环境下,家庭教育的责任重大。我将其概括为这样几点:①经济上允许的、有条件的家庭,应给学生提供(计算机)设备。但是,家长不要以为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就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教育他们如何使用(计算机)设备,应该用它做哪些事情。我认为无论家长能否提供给学生(计算机)设备,都要教育他们不去网吧,并且教育他们上网应该做哪些事情。②家长还应该依据学生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③上网是个体行为,在家庭中,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十分广泛、丰富的信息。可谓“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无法直接涉足到家庭,因此家长的责任就变得重大。家长要监督孩子。这种监督不是单纯地看着,而是关注、指导他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当然还要帮助学生控制好上网和进行网络游戏的时间。

学校的责任:

①在学校中,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监督氛围加强了学生个体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的规范性。且学校的校园网不会向学生提供不良的信息。因此,这个环境是干净、安全的。学校的首要责任是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让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探索知识开辟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充分体会现代信息化手段的优越性。现在,一般的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条件好些的学校,甚至能够保证课上学生人手一机。即便是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应该让学生尽量与计算机、互联网接触,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应用。②学校更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网络道德、安全规定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确网络道德的要求。这一点学校担负的责任重大。③教师应尽所能,关注学生课外上网的情况,并且给予及时的指导。另外,学校和家庭都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慎交网友。

社会的责任:

①社会现在已经在互联网规范方面采取了种种行动,如打击黄色网站。不可否认,根除它们的难度很大。但是,严厉打击的背后,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②社会的另一个责任,我认为应该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屏蔽软件的开发、生产及推广的力度。目前,已经有些省份在网吧推广、安装网络不良信息屏蔽软件。正所谓,有矛就有盾,有传播就应该有屏蔽。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应该提倡并推广,以扼制网络不良信息在社会上的泛滥和传播。③在信息时代,我们提倡多生产一些有利于学生建康成长的软件,也包括游戏软件。据我所知,目前网络游戏市场当中充斥着较多的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国家虽然已经对网络淫秽信息加大了打击的力度。但是,对于网络上的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信息的扼制和打击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难联想到,现在一些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受网络上暴力游戏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另外,市场经济下,有些人不考虑社会责任,通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非法盈利。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就要加大惩治力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人说网络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以宣传英雄故事、爱国故事或以演讲、歌咏等形式开展。信息时代,校园中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始依托校园网络和媒体的优势。您认为“校园网络”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相比,有哪些不同?如何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使两者有机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收取良效?

孙学策:传统的德育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渗透,还有召开主题班会、参观博物馆、参观祖国的名山大川、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祭扫烈士墓……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德育的一部分。而网络德育,我认为应定位为德育的一个新的途径或方式。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方式还是网络德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及良好品质,甚至两者实施的内容也是大致相同的。区别是途径和方式上的,两者各有特点。

如果说网络德育具有信息量大、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学生更易接受的特点,那么,传统德育在活动开展的方式上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如果说学生在网络德育中可能触及到不良信息,那么,传统德育方式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说网络德育对于学生来说自主选择性强,那么,传统的德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的形式较为被动,属于被动接受教育,学生的可选性差;如果说网络德育由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强而削弱了接受教育的目的性,那么,传统的德育方式虽然在接受的形式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其教育的目的性却更强……总之,两者各有优势和特点,也存在区别。

网络德育的方式是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许,网络德育会成为未来校园德育的一种趋势,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尝试。但是,绝对不能排斥传统的德育方式,因为传统的德育方式的优势与特点是不可替代的。两者缺一不可,更不可替代彼此。只有同时并用,才能发挥各自优势、特点,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实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在全国发起的此次“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中,特别提到“运用宣传图片、多媒体等形式”,“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制作专题网页,加强正面引导,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网上的最强音”。学校在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孙学策:现在很多学校结合国庆6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些学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活动后,工作也总结得很精彩。但是,学生在活动过后,还是弄不清楚怎样才是“爱国”。学校也不知道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爱国”。这就是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在开展每项活动之前,根本没有明确自己的学生在“爱国”这一内容上存在哪些问题,更不清楚搞这样的或那样的活动究竟想达到怎样的目的。

我举一个例子。一次,我考察一所小学的德育工作。这所小学的德育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在学校提供给我的众多资料中,我无意间发现了一张有关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评定的表格。如何考核德育工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如何考核这么小的孩子的思想品德,着实引起了我的兴趣。表格上第一项是指标体系(即考核内容):第一条热爱祖国、第二条按时到校、第三条尊敬老师……”项后面有四个等级表格,分别为优、良、及格、不及格,最后一栏是教师的综合评定。乍一看,表格总体设计得不错,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指标中的第一条“热爱祖国”,我给校长提了一个问题,“六、七岁孩子的思想考核内容的第一条是‘热爱祖国。你们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有没有不热爱祖国的呢?”校长说,“没有。”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具体到一个学生,你们根据什么来评定他热不热爱祖国?”校长说:“这不好说。”热爱祖国是一个大的目标,就其本身来评价学生是否爱国很有难度,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评价依据与内容。我向这位校长建议道:“第一条能不能这么写,‘是否认识国旗、国徽;会不会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是否知道面向国旗,肃立、脱帽行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然后,根据学生在这些具体事项上做的情况,再用四个等级来进行评定。” 校长接受了。

这件事情,说明离开具体的事情,很难评定学生具有怎样的品格。因此,我认为,我们作为施教者,应该目的明确:“什么是爱国”、“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内容上存在哪些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不爱国呢?我曾经向海峡两岸公认的台湾地区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提起这个问题。他是这样回答我的:“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把一堆西瓜皮扔在自己家的床上,这叫不爱家;如果你把这堆西瓜皮扔到马路上,就是不爱国。”简单的例子却有一定的道理。我对于什么是爱国,有如下几点认识:首先爱国要有爱国之情,“子不嫌母丑”,无论国家是贫是富、是物产丰富还是资源贫瘠,一个爱国的人,都要有热爱她的感情。其次是爱国之责,作为一名中国公民,要承担并履行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而未成年人要明白,自己承担着未来建设、保卫国家的责任。爱国之行,即热爱国家的行为、行动。进一步讲,就是要知道应当怎样做才是爱国,即爱国的行为表现是什么。以上三点结合起来,是我所理解的爱国的基本表现。它们是构成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的基本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这条,即爱国之行。

总之,进行“我爱我的祖国”教育活动,首要解决的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其次,施教者要清楚活动开展解决受教者的哪些问题,切不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若通过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那么爱国教育活动也好,其他方式的德育内容也罢,都是流于形式的泡沫,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无论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是以“校园网络”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应当注意以上问题。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德育工作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爱国学·晒佳作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