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009-10-21冯士海于学凤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7期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教材

冯士海 于学凤

引题

每年各省市都在举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优质课比赛或展示课活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好的课堂呢?或者说一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期就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一些论述。以下的两篇文章既有理论的概括与梳理,也有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一节好课主要看的是教师,看他教的是什么,是怎么教的,教得对不对;而很少顾及学生学的是什么,是怎么学的,学会了多少。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需要追问,新课堂“新”在哪儿?新课堂教学发生哪些较大变化呢?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评判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 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呢?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中,贯穿全册教材的“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功能原理”等内容,阐述了信息处理的完整过程,就属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在要求学生首先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同时需要有解决问题、确定信息需求的能力,最后还必须具有发现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知道,完成某个任务需要哪几步,需要哪些方法,而应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具体过程中,体验该过程与方法,并把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之外,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新的课程目标,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其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次要目标,虽然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列为第三位,但并不表示它在课程目标中是次要的,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不同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表现为抽象的概念。尽管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个人与社会都非常重要,但这种抽象的概念不是单凭简单的指令就可以让学生接受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坚持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往往忽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只体现技能操作的培训。有的教师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因此只重视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讲解。

●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首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材虽然是核心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不应拘泥于教材。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新课标下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教材里的内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种“软件说明书类型”,而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素材,为学生、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可以说教材是教学的材料、范例或话题,其作用就是服务于教学。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当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再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

其次,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更换、进度调整、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等。但在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本地化——调整教材以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境的需要;个性化——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提供内容的关联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个别化——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和班级的学习风格;现代化——改变一些过时的内容,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删减和替换;增加不同质的材料——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若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可以增加一些铺垫性活动,如增加准备性或提示性步骤从而降低活动的难度。

最后,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应注意避免几种倾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总之,教师要尽量做到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创新教材。

● 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

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全知者或全能者。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相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自由、权利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宽松即允许学生展现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谐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课堂教学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即建设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的师生关系。

●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课堂的生命之源是预设,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才有“生成”的底气。生成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教师必须认识到走上讲台不是去演绎一遍教案,宣读一次讲稿,重复一次劳动,而是一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原有的计划进行一种新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预设使课堂更有效,生成使课堂更有活力。预设的主动权主要在教师,生成的主动权主要在学生,但是,要把学生的“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血肉,又需要教师充分的预设、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丰富的积累、深厚的功底等。否则,不是抓不住,就是用不好;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不置可否,就这样一次次地与精彩擦肩而过。

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大多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技术作品(如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动画、程序、网站/页)来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信息和想法、交流思想和感受等。因此,实践性是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又一突出的学科特点。而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或任务往往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很强的不可预知性,需要学习者激活、调用、组合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术,临场生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学习结果的应用具有很高的临场生成性,有时甚至需要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性往往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能够敏感地觉察到,并迅速判断这一事件的教育价值(依据课程目标),反映了这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如果教师再能够适时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

1.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把自己当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并不是说,自主学习就不需要教师组织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的自主学习,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以班级为单位的自主学习,都是需要教师有效组织的。第二,教师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调控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进程、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和调控。第三,教师还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发者。作为中学生,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还是要靠教师来引导的,否则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就要大打折扣。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要走向一个帮助者,而不是旁观者。要想做好自主学习,要想引导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关键还要做好调控机制。要设计好调控机制。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好自主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个随意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有计划地来设计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是自主学习成功的首要条件。第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设计好学习过程,分析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好自我评价的机制,这不是要教师代替学生进行一种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是帮助学生制定好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的量规、自我评价的目标。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真正的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它能发挥学生所长,促进彼此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交流、倾听能力的提高,并利于培养他们学会宽容。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在完成在共同任务过程中,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然而,我们在听课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前也进行分组并指任小组长,但在实际教学中或一些优质课比赛中,小组学生之间并没有合作,小组长也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就没有落到实处。

3.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当中,比较重视接受学习。原因是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状况下,接受学习的效率更高,接受学习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探究学习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忽视探究学习这样一个状况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转向。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实际是各有利弊。比如,前面我们讲到的接受学习,它具有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学生探究的成分比较少;反过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成分增加了,但是它可能带来的是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究学习,在新课程的运用过程中也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要把所有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学习。事实上,接受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把接受学习设计成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把它当成一种机械的训练、机械的知识传递、技能的训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不同的课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需要,可以有选择地侧重使用。

猜你喜欢

新课程目标教材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